第264章 她和她的孩子(第2/7页)

她的目的是播下种子,让种子长出幼苗最后变成参天大树,而不是拔苗助长。

之后在雷云源源不断的贸易下,燕国的农作物增加了不少,同时土地栽种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容铮没有在燕国大搞清扫燕国势力的清扫,她在将开荒的土地分发给燕民后,发现燕民不够地分,她就主动将舆地和卫地给划一部分出来给他们。

这次的划分,她有意将燕人的比例填充到舆地和卫地,让燕人在卫民舆民的群体中总是占有人数优势的状态下,达到一个平衡。

为了新燕人的身份认同,她还特地强调文化认同,让朝廷的史官为整个舆史卫史单独摘出典范来做出一本历史教科书,并且称前三国为割据时代,而舆国和卫国也变成了旧割据政权。

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在她的宣传和各种领域的推动下,盛燕的认同,盛燕人的身份开始所有人心里扎根。

本来容铮就是时隔三百年又一个大一统的皇帝,她现在有绝对的权力决定任何人的命运。鉴于容铮不是开国皇帝,但她却是九州园大一统,盛燕创始皇,所以让后世在称她的谥号是燕高祖还是燕太宗时,一度成为了历史迷们始终讨论的地方。

但是她的贡献却奠定了后世燕华人的身份。

农作物的生产,织布量的纱锭也增加到八十八个,织布量越发创新高,民间女子也随着纺纱车,参与经济贡献而开始抛头露面。

虽说还是有古板保守的家庭认为女子不可抛头露面,但大多数为了生计还是让女儿出去读书出去做事,再加上民间的家庭里互相影响,那些没有让女儿出去寻工的人反而在别的家庭成为了穷家庭和富家庭的区分。

这在盛燕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判断,如果你的家境不怎么样,儿子又少,女儿多却还是没有摆脱饥饿,那就是你家没有响应政策让女儿出去务工赚钱,你家既然那么传统,那他们家女儿嫁进来岂不是要受苦?

于是这些家庭在新观念的包围下,逐渐也不得不改掉陋习,将女儿送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

而现在判断一个家庭是否门第好,还得看他的女儿有没有出去务工?或者读书了,现在在哪个衙门口做事?如果不用做工还读了书,十有八成就是殷实门第,哪怕不是很有钱,这样的家庭也非常有前途。

这种不用在外工作的家庭反而成为了盛燕民间的追捧。

也有官员不喜女子为官,开始伙同其他官员扭成一股势力反对女子入仕途读书,因为这和战时不一样,现在已经大一统了,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后勤女官,尤其是地方女吏。

这样反而会使得男女大别模糊,造成更多官场上的贪腐,甚至还以女儿家名节来做文章。

容铮结合当下社会,她推出了一个女官的待遇和保障,那就是女官在遇到上官威胁,下官的骚扰可向巡察卫立案。女官的声誉将会是朝廷的声誉,同样其他官员的声誉也是朝廷的声誉。

这条规矩直接让那些还有诸多借口的官员闭上嘴巴,还有人不死心去拉拢别的官员一同进言,可不少官员家里的女儿都在陛下开放女官制度后受利了。虽说女性在生理优势处于弱势状态,但又不用她们上战场,所以一些不需要体力,可以调节人事后方的职位却特别需要女性。

开始还有很多男人不适应,等这三年战时的调控下,不少人逐渐认识到女子参与的重要性。

于是,既得利益者纷纷模棱两可起来,一边觉得反对的人说的对,一边又不松口一起向陛下反对女子为官。

更何况现在很多女子通通都挤在陛下新创的工艺科,科部去了。

那些文科大权的官员已经占据了位置,见自己的官帽没有威胁,他们也纷纷不愿意得罪陛下,倒是有三公大臣开始提起陛下子嗣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