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大学之道(第2/3页)

女主跟唐寅学习,确实有现实中学识普通的人,跟高考状元学习的意味,那就是对方以为自己说的很透彻,但总是会下意识遗漏一些在对方眼中并不需要讲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学识普通的人来说,却很关键。

不过女主在学习空间里学习,有一点好处就是她可以将老师讲的内容掰开揉碎了学,一遍学不会就学第二遍,第三遍,哪怕是带着高考的劲,也要将老师说的内容学会。

等到了一定阶段,她自然就融会贯通了。

在这个阶段,学习系统也不是一直古板不会变通,女主在学习空间里的老师也不止一位,甚至学习系统为了让女主深入体会学习,还安排了不同风格的老师。

这也是女主的想法。

她不强求自己在科举的时候一定拔得头筹,她只需要自己能中举,能中进士,只要能当官,后续一切都好说。

毕竟这里是古代,没有特别强的科技手段,有什么事全由她说了算。

在村里的时候,她不好隐瞒,可到了外面,到了上任当官的时候,以现在的情况,估计不管她说什么,别人都会相信。

考中秀才之后,花销肉眼可见大了起来,哪怕秀才有些特权,多少能起到些用处,可因为女主正在准备后续的乡试,无法以秀才之名去赚钱,因此并没有给徐家带来更多的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徐氏宗族出手,帮忙攒银两,希望女主真的能高中。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闲暇之余,女主也依然会带些手抄书出去卖,虽然赚不了太多银两,却也能够贴补一些,不至于掏空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

但也因为种种原因,女主并没能去书院念书。

书院不同于私塾,那时更大的地方,也是更为专业的地方,大地方的书院,对学子的帮助会很大,可束脩也贵。

都说穷书生,实际上在古代,能读上书的人,家境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

“‘当真不行吗?’

‘并非为兄不帮你,只是这孩子,恐怕难成大器。’

‘可他如今不过十一岁。’彭夫子并不愿放弃这样好的苗子,特意找了当年的同窗,希望能通融一番,让徐絮免束脩进入书院,结果却并不如意。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学生本性如何,从小便可以确认,至于这孩子,’面前彭夫子的同窗看着面前的一摞试卷摇了摇头,‘如你所说,这孩子天资过人,可他又有左右逢源之嫌,若是当了官,怕也是此等作为。’

‘可……’彭夫子还要再说,却被同窗拒绝。

‘这样吧,你说这孩子家境不好,届时他要乡试,恐怕盘缠不足,为兄给你个面子,到时候可以让他暂且住在我家小院,可以省去一笔开销,让他能安心考试,如此可好?’

言下之意,书院是必定不能进的,如今能通融,已经是他给彭夫子的面子。

彭夫子自然也知道同窗的意思,如今科考,学子都该有一门专精,像徐絮那般,样样都精的,反倒不受欢迎。

他也曾好奇过徐絮为何会有那样五花八门的想法,后来仔细一想,恐怕是启蒙时学杂了,再叫她扭转,便再也扭转不过去。

如今同窗这般说,他也不好再多说,便是点头答应下来。

……

回了头,彭夫子与徐絮说起此事,徐絮却满心高兴。

毕竟这时候学生科考,笔墨纸砚是一部分开销,每次科考时的盘缠又是一大笔开销,彭夫子居然能为她讨来临时免费居住的地方,着实是为他们家减轻了不小的压力。

只是她现在有的,系统空间的东西实在不好出手,而系统空间之外的东西,又拿不出手,便只能连连道谢。

这倒是让彭夫子不好意思起来。

临走时,彭夫子叮嘱徐絮:‘莫要有太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