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香江黐线(加更)(第2/3页)

招股书的里信息大致可以分为几点,苏韵认真地看了又看,便以自己的理解,用最浅白的解读,对应勾画出了里面的深坑:

第一点是“本公司刚成立,尚未开始经营”——明摆着的空壳公司。

第二点是“上市集资,作研究和发展用途”——既然要集资才能上市,那么除去家底没法支撑一次失误之外,资本家把平民百姓的钱捞到手,到时你觉得他们还会还给你?

至于那一个“对未来派息未能保证”的描述——天,都说得这么“明白”了,为什么还是有人想要一头撞进去?

这香江天线的招股书是明显地在股坛浑水摸鱼,但一群股民就是疯狂追捧人手一张,炒得不亦乐乎;《炒股须知》这种老老实实告知股市风险的宣传小册子,要不是她过去拿了一本,派册子的人今天就是一本都派不出的无人理睬结局……

只能说是无知害死人:因为这年头电视机刚刚普及到家庭,人们听到“香江天线”的公司名就展开了无限的遐想,认为这货必然潜力无穷未来大有作为,于是招股书也不细看,一哄而上抢就完事。

当然,知道内里端倪的苏韵也是在交易厅里和别人从每股1元争着抢到了每股3元,最后收市股价跌到2.5元时,苏韵又花光手上所有余钱扫了一批。

从置牛大战里扣去乱七八糟的杂费,她收入了8万9千多元;这一轮的香江天线,她一路抢着收购下来,平均2元每股,足足收了4万股。

这年头股市大热,不少银行为了吸引业务,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低要求的金融杠杆服务,苏韵借这个便利,就在银行“冒险”开启了目前能达到的最高倍数金融杠杆,将手里的8万多本金翻了6倍。

而这账户里这多出来的43万多,便被苏韵全部买入了平均3元每股的天线股,总计超过14万股。

本金加杠杆资金所购入的所有股票,在这一场股市泡沫结束之前高价抛出,再扣除银行抽取的运作费用和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到最后如无意外,账户里最终的钱款将能达到500万以上!

当然,大赚特赚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巨大风险:如果股价下跌,苏家就得补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如果下跌超过一定程度又补不齐保证金的话,结局就是被强行平仓,见财化水一场空。

这样冒险到近乎疯狂的炒股方式不止苏家一个例子,但在时代眼光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下,相对求稳的王家人并不敢抄苏韵的作业,只是老老实实地用自己拥有的账户资金买了能够购入的数量,是标准小富则安的小市民心态。

典型撑死胆大的,却又饿不死胆小的——只要懂得及时抛出,总能赚到钱。

可惜的是,临近疯癫的股民总是不懂见好就收,只想着要更多更多。

办完一切业务,苏韵推着苏阿婆往出口通道那边走去时,那些疯狂股民脸上尚未褪去的梦幻潮红,竟是宛如将要滴血一般妖异。

人置身在这个大时代中,根本就无法再独善其身。

但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合群之后,消失的就是自己。

秋风起,蟹脚肥,家庭条件都已经宽裕不少的苏、王两家,正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新鲜买回来的大闸蟹。

“那个香江天线说是发明了一种可供家庭使用的天线,是不是真的?”王嘉遽兴致勃勃地问。

他们两兄弟还小,学习又懒散,不像苏韵那样懂什么股市风云;不过,自从苏韵带着王家人炒了一个月股之后家里待遇飞升,就满心都是关注着股票的消息了。

“要是这次还能赚钱的话,那么我和嘉祥,就都能买一把新吉他作为新年礼物了!”王嘉遽越说越兴奋。

苏韵看了一眼那个被王嘉遽盘得油光水滑的旧吉他,又想了想昨晚他拿回那张惨不忍睹的成绩表后遭遇了一通男女混合双打的事,便沉吟片刻,道:“天线这种东西……其实呢,你阿妈昨晚用来打你的晾衣架捊个造型竖上楼顶,也可以叫做一条天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