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摩天大楼与分租宿舍(第2/7页)

孟买所在岛屿的中部,有一大片土地标注着“工厂、工厂、工厂”以及“宿舍、宿舍、宿舍”。工厂过去和现在都需要工人,而工人则居住或是被安置在这些分租宿舍里。这些纺织厂里,很多机器现已老旧,厂子早该迁移出去,这样孟买就能喘口气了。但厂区内的人群随时可以用来驱使,从而产生各种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所以工厂还是会留在那里。

早些时候有人说要在大陆上建一个“双子城”,让工厂和人群迁出孟买。计划流产了,取而代之的是岛南端斥巨资改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庞大住宅楼:毫无景致可言的沙漠上毫无创意的水泥墙,以及未经铺设的道路上穷人们的窝棚和隔断,它们都是被新的发展规划吸引过来的。“就在此地……您享有女王之尊,”美国妇女协会最新出版的《孟买手册》这样介绍说,“您拥有仆人的梦想将实现。”这里没有收容穷人的住所,但穷人总是需要的,他们永远被呼来唤去,即使现在也一样。

所以,尽管孟买一天天都在被穷人腐蚀,但摩天大楼映照出的大都会风姿却仍令孟买看上去迅速地繁荣起来,特别是在夜晚,从沿海的公路看去很有戏剧效果:灯火通明的大楼包围着工厂区里集中的梦魇。

那里的马路很宽敞,中间由于车辆来往而黝黑干净,边缘由于行人行走而呈土色,即使是轻松的周日早上也是如此,真正的炎热和灼烧到来之前,交通尚未开始繁忙,热浪尚未在双层公共汽车褐色的烟雾中变得沙尘滚滚。这里已经能感到拥挤,到处是忙碌而修长的腿,在可见的临街破旧商店后和不可见的街背面,一股巨大的人流在涌动,他们走出来,来到开放处寻找空间。

这个地区初看像是世界上一个已然没落的所在。商业楼大而有型,不过,从临街一面所有的印度装饰看来(升起的太阳、代表幸运的印度-雅利安万字符、代表神圣的梵文字母“唵”),这些建筑物尽其用,为其中的居民服务。就像那些分租宿舍,在一些街上它们可被看作政治不那么紧张的年代里结实的城市公寓,不过它们实际上比表面要新,许多建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或四十年代,有的甚至更晚,和工厂劳工宿舍同时期,那种宿舍是一家一间的标准,在二十世纪的孟买,城市就相当于农舍或“牧场”,相当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那些背靠背的工棚。

宿舍群一般四五层高,每层布局都是一样的:单个房间面向中间走廊,后面是公共厕所和“各种设施”。印度人的家庭关系错综复杂,可能八个人住一间屋子;屋子的“角落”或者地板上的空地还可能用来出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圣彼得堡一样;人可以轮流睡觉。一间宿舍房间只是一个基地,宿舍生活是在开放空间里进行的,如在宿舍之间的空地上,在人行道上,在大街上。同一群人在较冷的气候中可以减少压迫感,可以分散些,还可以相分隔。但在孟买,这群人根本不可能分散。

不过,这样的宿舍还提供了一些设施。想成为一间宿舍的住户必须有确定地位。但在这个区域的边角缝隙中,总存在(就像整个印度也总是存在)其他更低等级的居住水准,在那样的地方,没有屋子的人只好自己给自己造。他们建立了占地而居者的聚居区,被剥夺权利者的殖民地。他们也像宿舍居民一样做了很多。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零零星星的历史已经简化为传说,印度教体系已崩溃,他们实际发展出了一种新宗教,他们称自己加入了一支“军队”,湿婆军。“湿婆”不是湿婆神,而是十七世纪马拉地游击队的领导人湿婆吉,他挑战莫卧儿帝国,为孟买地区的马拉地人创立了一个长达一个世纪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