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3/7页)

萧灼华:“……”谁在造谣。沐瑾当时明明说的是:我辛辛苦苦花那么多钱让人造出来的东西,说抄就抄啊,我还要不要回本了?敢坑我的钱,我抄了他的家。我造出来的东西,想学,可以,给专利费。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堆她听不懂的,最后弄出知识产权保护法,还让她在郡尉府弄一个专程登记专利的衙门,这些专利每年要统一上报户部。如果发现产权纠纷,要是打官司,可以到户部调档。

萧灼华有些懵,翻开知识产权保护法,细细一想,好像还真是管理卖方子的?

这方子卖起来还极简单,由发明方子的人到郡守府登记专利,再由买卖双方拟契就可以了。如果担心一方违契,可以交笔钱财请郡监府担保,要是一方违约,由郡监府直接出面追责。

郡监府负责判案、发追缉令,让他们出来追责,真就是一纸文书的事。

萧灼华决定先试试看。

她把谢娥叫来,把肥皂方子给了谢娥,让她成立专利司把,给肥皂做上专利登记。

过了三天,肥皂作坊就卖出了三份有专利登记的肥皂方子。郡守府衙门特意张贴告示说明情况,告诉众人,想要制造肥皂需要先买方子,或者自行研究,不能偷用、偷学,违者按照知识产权保护法论处。

贸易城的人看到郡守府出的告示,脑子里的迸出的第一个想就是:大将军真的要开始大量卖方子、让贸易城的所有人都开作坊啊。

第二想法就是:律令中记载的赚钱的法子,是不是除了知识产权保护法,还有别的?

正式的律令还在刻雕版,由官员私下从礼部、刑部带出来的手抄版律令已经传得到处都是。

很快,研究律令的人从教育法上找到商机。

教育法规定,每个孩子满六岁就要送去朝廷办的学堂念书,读到十五岁。办学堂、聘教习、印刷教材的开销,全部由户部拨款。学生只需要自行备笔墨纸砚、带饭到学堂即可。成绩考到年级前三的,还有奖学金。无论是府学、县学、乡学,钱都是一样的,第一名是一千钱,第二名是五百钱,第三名是二百钱。如果家长不供子女念书,不履行教育义务,将来父母年迈,子女可以不履行奉养义务。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要送到学校,且一学就是九年!那得用多少笔墨纸砚?

那么多人进学堂,除了教材,肯定要看杂书,就可以做书籍买卖。编纂书籍也受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法。家里没有点藏书、孤本都不好意思说是豪族。这些都可以拿去做专利登记,卖给书商印成书,赚学子们的钱。

笔、墨、纸、砚、书椅家具,即将有大量需求,而这些,都是能赚钱的!

再就是,律令里有写府学、县学、乡学,那么,府城、县城、乡里都要建学堂,除了淮郡,其它地方不缺房子,砖瓦不会大涨,但是,办学堂总得有人教,有人管吧,得招教习吧!家中子弟,又多了条出路。别小看教习,教习是可以升官的,例如县里的教谕,管教学的,从七品。郡城管教学的学政,是正五品,再往上,还能去礼部。这要是教出几个进士,是算政绩的,且是一等一的大政绩,是能升官的。

豪族们拿出找赚钱路子、谋官位的心思来看律令,越看越激动,但凡见到里面出现没有听说过的衙门门字,立即拿笔记下来,把其前后条文那是读了又读,嚼了又嚼,再押着自家孩子学,朝着这个方向好好学,这是新衙门,缺人,好考。儿子女儿一起上,万一考上了,就是下一个谢郡守。

至于给奴仆放良的事,早没了最初听闻时的排斥心理。

干苦力活的先不用理会,顶多就是不打死,按照扛多少袋货物来计件给工钱呗,不搬够,扣钱,苦奴吃不起饭了,还不得埋头使劲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