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3页)

萧灼华“嗯”了声,看着沐瑾,问:“你每次找我,除了谈事情,没旁的?”

沐瑾说:“有啊,看美人。”他说话间,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剔透无暇的玉镯子,套在萧灼华的手腕上,说:“早几天就看出你憋了一肚子火气想锤我,看在我上供的份上,饶了我呗。”

萧灼华晃了晃手腕上的镯子,扫了眼沐瑾,继续忙公务。

沐瑾等萧灼华忙完,便拉着她去阿娘家蹭饭。

……

沐瑾在淮郡一直待到入夏,连垫后的清郡精锐都到齐,将他们收编入营,这才带着新招齐的五万大军赶往草原。

那些郡兵、县兵出来的,很多直接去报考了淮郡驻军。

昭武堂、淮郡书院都开起来了。

有了官办的学堂教书育人,沐瑾的心也踏实了许多。有学堂,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能够为他所用的人才,摆脱掉豪族的人才把控。虽说眼下招的学员,大多也都是出自豪族,但豪族中也有落魄寒门,底下的小豪族、商贾、军伍之家,总还是请得起教习的,看到有这么个前程,把孩子培养出来,送来考试,渐渐的就能撕出一条寒门的晋升之路。

他又不是只开这两间学堂,目前刚起步,家底还薄,慢慢来。

入秋的时候,沐瑾收到从东边来的飞马急报,消息是开春不久后送来的。东陵齐国攻打东安关,也是损失折将严重,但他趁着冬天休战,又补充了兵源,新投了十万大军进来,又是一路猛攻。

赖瑭大军中,四万清锐变成了五万新兵,虽然人数增加了一半,但战斗力大跌。哪怕他有了一人调度全军,命令贯彻到位的加持,也只够把这战斗力差补上。他这边算是勉强持平,对面可是加了十万人。整个东安关,已经是摇摇欲坠,每天都在拿兵填在城楼上死牢。

赖瑭拼命发求救,东边诸郡无一增援,京城那边也没见到有派兵的迹象。

赖瑛想在清郡招兵,无兵可招,只能赶回尚郡招了五万青壮送过去。这样一来,等于把尚郡种地的人都抽走了,这场仗打完,必残。这还是挡住了,打胜的情况下。

可他招的是青壮劳动力,不是可战之兵。这些人上到城楼上,看到尸横遍地的情况,能不能迈得动步都另说。

沐瑾看完信,吩咐探报:“速去探,京城到底有没有派兵增援?”京城要是不派兵增援,那摆明了就是要让东边几郡去送死。萧赫怎么想的?真让姜祁进入大盛朝地界,他派谁打回去。有险关都守不住,谁能挡住姜祁的三四十万大军。这样的实力,大盛朝只能倾举国之力去挡。

西边诸郡有个长岭山可守,姜祁要是进入大盛朝,必先取最富饶的京城平原之地,以保粮食供应。

沐瑾感觉到紧迫,自己手上又有足够的战马,当即将骑兵扩编至五万。

一旦姜祁真的进入京城平原,骑兵打他人优势。东陵那边的马,是适合走山路的矮脚马,也没有大片牧场,没有战马,也没有骑兵。

他再次下令全军,加速扫荡草原各部,必须把那些能够聚兵打仗的给揪出来剁了,以免将来自己从草万撤兵,那些人又反扑。

之前从草原各部抓到的奴隶俘虏,给他们划分放牧的草场,以后他们放牧养出来的牛羊就是他们自己的,不用再给别人做奴隶了,可以自己到集市去卖了牛羊马匹换成粮食盐巴茶叶。

奴隶成为自由身,有牧场有牛羊,有家有业的,能舍得手里的钱财不要,跑去跟着以前那些被打跑的部落首领,再来打兵强马壮战斗力恐怖的镇边大军吗?抓一个部落首领赏十贯钱,领奖赏不好吗?

沐瑾不能寄希望于牧民们自觉,已经成型、稳定的集市设成军镇,开始驻扎骑兵。这样即使将来镇邪大军撤了,还有骑兵继续在草原巡逻扫荡,不让那些散开的部落重新聚集起来形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