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第3/5页)

得知隔壁生产队有人接到通知书的时候,田家岗参加了高考的人,心又开始浮躁了。

队长为此还开了个会,大概就是说,没考上也没关系,今年试试水,明年继续嘛,反正既然恢复高考了,那就有的是机会。

正开着会呢,邮递员来了,高喊着,“陈春阳!陈春阳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陈知青猛地站起身,快步跑向那穿着绿色衣服的邮递员,当他接过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邮递员显然是见多了这样的场面,还在安抚陈知青呢。

“同志有张天海的吗?”

“同志有王刚的吗?”

“同志有.....”

人一下涌上前,把邮递员围住七嘴八舌地问着,还是副队长把人喊开,又把自己装的竹筒水给邮递员喝,“都是干净的,我没喝过。”

“同志你也太讲究了,”邮递员接过后大口喝完,接着又对满脸期盼的那些人道,“没有,现在过来的通知书比较少,等几天可能就多起来了,到时候我都会一一送过来的。”

陈知青考上了大学,村里人都送了点东西去知青所,杨继西送的则是蒸好的大馒头。

“大家都吃,”陈知青把馒头分给大家,还把自己的笔记也借给大家抄写,接着把自己的书留下了一点,剩下的都给知青所的同志了。

而留下来的书,全部送到了杨继西这里。

杨继西也没推辞,只是在得知陈知青走的日子后,在那天送了六个蒸好的大包子,然后是五斤大米。

陈知青用力地拍了拍杨继西肩膀,转身离开了。

“陈知青!得空的时候回田家岗看看啊!”

“可别忘了我们啊!”

来送的人不少。

陈知青快步走着,一次也没有回头,但手却一直在挥,双眼也红得不行。

他在这里待了五年,这五年他抱怨过,开心过,也累过,但更多的是充实。

杨继西送完陈知青回来时,拿起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看,孙桂芳她们带着嫣嫣溜达完回来,便看见这一幕。

“这天可不比春夏,都冷起来了,你还坐院子里,”杨二奶奶数落着。

“不冷,穿得厚,”杨继西笑道。

这几个月来,他卖给李成杰不少东西:4800个咸鸭蛋,五分钱一个,240元钱;7600个鸡蛋,三分钱一个,228元钱,后面的福窝里又放的粮食,全放在空间没拿出来。

这几个月来,赚了468块钱。

除去杨二爷爷和杨二奶奶过生辰时包的红封,现在私房钱2386元。

可以说是很富裕了。

富裕的杨继西被杨二奶奶赶去遛狗了,孙桂芳给嫣嫣把弄乱了的小辫给重新扎好,接着拿出做了一半的棉鞋继续做,这是给孙父做的,孙母的已经做好了。

孙玉兰前段时间来了第二次信,说已经通过二次审核,现在开始参与训练了,也就是说,她现在正式加入了文工团。

杨二奶奶听了心喜,把之前织好的毛线衣给孙玉兰寄了出去。

孙母也把给她做的鞋子一块儿寄过去了。

“明儿是张家的好日子,咱们也过去凑凑热闹,”杨二奶奶对孙桂芳道。

张一军和李燕燕明儿结婚,都是一个生产队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自然是要去的,而且张一军那家人都是不错的,杨二爷爷就和张老爷子的关系不错。

“我们给多少随礼呢?”

孙桂芳和她商量着。

“一块钱,不过燕燕是你娘家那边的人,人也不错,她嫁过来后,也只认识你,肯定要多亲近的,我想要不要加五毛钱。”

杨二奶奶说。

孙桂芳想了想点头,“行,那就随一块五的红封。”

第二天,杨二奶奶和孙桂芳带着嫣嫣去吃喜酒,杨继西没去,他上山砍柴去了,杨二爷爷中午去了,晚上没去。

如杨二奶奶所说,李燕燕作为一个新媳妇儿,在田家岗除了孙桂芳没有比较熟的人,所以嫁过来的第二天,张一军带着她转生产队时,最后就来到了杨继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