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2/8页)

就是沐瑶发现,这给钱多的不是京城身份高的贵人们,而是富商们,一个比一个阔绰得很。

看来比起钱,他们更注重名声了。

至于京城的贵人也不是不想给钱,而是怕给多了叫乾隆知道就扎眼了,索性给的不多不少,差不多就行了。

富商们就没有这个忌讳,给了不少钱来。

这个表格要是宣扬出去,不少富商为了排在前面叫乾隆能混个眼熟,估计还会疯狂砸钱了,争当榜一大哥了。

这法子也不知道是苏召南想的,还是苏鸣凤想的,总归是一件好事了,钱多了才能救更多的人。

沐瑶就笑道:“这样一来,能救下的人就多了。皇上若是允许,还可以让苏家在江南那边立个石碑,刻下这些捐钱之人的名字。谁给的多就排在前面,谁少一点就在后边,总归人人有份。”

“不过这石碑的位置是有限的,只能是显眼一点的地方就紧着给钱多的人,没那么显眼的地方也会有石碑,排在后边的人都能刻上。”

所以给的越少,排在越后,很可能石碑就在不知道什么犄角没人看见的地方了。

乾隆听得挑眉,笑着道:“这个法子不错,就这么办了。”

石碑而已,只要不超过规制,多少块都无所谓。

甚至都不需要找什么罕见的石头,寻一块大一点的,随意找个会刻字的匠人就能做了。

哪怕立个百十块的,乾隆都不会在意,实在省钱又省事得很,却又会让人趋之若鹜,确实是个好法子了。

“李玉,你都听见了?这就派人宣下去,不过总归要有个限期,不然就不好算数了,就这个月,如何?”

沐瑶点头,乾隆这个限期还是需要的,不然有人不断往里边加钱,就不好算放在哪里了:“皇上想得更为周到了,只怕不少人为了抢前面的位置,得挤破头了。”

乾隆笑了笑,就怕他们不挤破头砸钱了。

为了名声而已,什么银钱都能抛了。

更别提有些人手里的钱可能这辈子都花不完,缺的就是身后名,哪里会舍得这么好的机会呢!

这样一来,国库不需要花多好钱,乾隆就赢得了名声,砸钱的人也得了名,面子有光,受灾的百姓又能得到救济粮和鸭苗,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傅恒得知的时候也忍不住心里感慨,这位纯贵妃真是个妙人。

如此办法,既缓解了国库的压力,又让百姓不再因为受灾而怨天尤人,当地官员救灾也能松快一点,更重要的是,乾隆的名声压根没受影响,反而更进一步。原本因为天灾太多的缘故,百姓嘴上不说,心里面估计也会嘀咕一下。

如今受灾后还有吃的,又养着鸭苗,十分有盼头,百姓们哪有空怨天尤人呢?

沐瑶却不敢放松,生怕这蝗虫没来,救灾的粮食却没能送到百姓手里,仍旧会死人。

于是她写信再三叮嘱苏家人,必须让人盯着,绝不能叫粮食落在别人手里了,尤其辜负了那些捐钱的人。

另外请附近的大夫也能过去,看看受灾的百姓们有没病痛,受伤的也能延医用药。

苏家资助的大夫,只要有空的都赶过去了。

苏鸣凤看着沐瑶后边写的一段莫名其妙的话,想了想明白是暗语,对上后发现沐瑶要找一个姓黄的大夫,听闻手里有奇药,能够治疗瘟疫。

瘟疫!

他顿时明白沐瑶要找此人的缘故,联想到暴雨之后淹死无数的牲畜和人,如今尚未完全清理完。

这些人虽然再三被叮嘱过,水都要烧过后才能饮用。

但是很多人哪里顾得上,周围连木柴都没有,渴了总不能干等着去找木柴才能烧火煮水喝,于是就偷偷就近喝点算了。

这就让很多人肚子不适,上吐下泻的,幸好有大夫在,这样的病人却还是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