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2/8页)

于是乾隆这个想法最后就只能搁浅了,如今沐瑶提起,他才想起曾经的这个提议来。

沐瑶无奈一笑道:“这事确实叫皇上为难了,只能在河边的小官看看他们有没治理河道的才能了。”

乾隆点头道:“确实,朕已经让人留意了。在河道旁边的城镇,洪水泛滥的时候,这些父母官之前有没做什么预防,之后又是如何安抚百姓的。”

若是预防做得好,那么以后去治理河道那边也不是不行。

要是安抚百姓做得好,以后受灾后辗转各地安抚百姓的工作也能做起来了。

乾隆因为得到苏家食肆这个消息网之后,犹如多了许多眼睛和耳朵,收到的消息也能更接地气了,而不是从官员的口中和折子里得到,更真实和具体一些。

他就发现每次受灾之后,只开仓赈粮是不够的。

源于苏家之前在一个地方的分店,因为受灾了,他们开门赈粥。

因为食肆消息要比其他店面更灵通一些,会一边送粥,一边让嗓门大的小二就在棚子旁边大声说说最近的消息。

比如受灾是哪里,淹没了多少良田,水位上升到哪里,如今退到哪里,河堤有没坏,坏了怎么修补,修补到哪里了,都说得一清二楚。

百姓们一边喝粥一边听,也能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水退了没,河堤还得修缮多久,几天后才能回去。

然后小二还会喊着怎么预防,死去的牲畜不能要,也不要直接用手碰,而是用布条裹着手来拿走。

水也要烧开后再喝,免得上吐下泻等等。

因为说得清楚明白,每天都会有新的消息,百姓们心里有底了,自然而然就没那么惶恐害怕。

当地官府反应也迅速,苏家食肆把消息分享过去,他们就立刻带人去安排,把百姓安置好。

生病的就挪到一处,有大夫在,药材也是够的。

因着苏家食肆每天反复说,百姓也明白有些病会传人,挪开不是让自家人等死,而是隔开,免得家里人也跟着一起生病了。

等痊愈了,家人就会放回来的。

那边还有大夫和药材,能救自然会救下来,实在太严重救不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了。

这是官府出钱,百姓们一个铜板不用花,家里人大多都回来了,知道是个好地方,也就不会有人闹了。

当地百姓看父母官井井有条的,身子康健还会主动帮忙修缮河堤,或者帮着收拾已经退水的地方。

毕竟有些老弱妇孺住的地方,他们没力气根本收拾不了,有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人组队去帮忙,收拾就要快多了。

不至于放很久,被太阳一晒,在水里又泡过,带来更大的病疫。

乾隆就发现这样的安抚方式十分高效,有些当地官在安抚百姓上尤为出色,当然也有得到消息后什么都不做的父母官,不想做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的,撤掉换人就是了。

得了这么个耳目的好地方,乾隆已经撤掉了不少地方官员,只觉得能用的实在太少了。

多得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足够多,不然就他这个撤官的速度,多少候补都快不够填了。

原本这让御史们相当诟病,这十年寒窗好不容易当官,没多久就被撤职,然后可能就不给再重用了,不就白读了一场吗?

乾隆应该给这些官员一个悔过的机会,而不是说撤就撤,毫不含糊的。

当然被乾隆喷了回去,十年寒窗苦读当官就能胡来了吗?

都是父母官了,不关心百姓们死活,拿到消息后什么都不干,所谓十年寒窗苦读,这都读到哪里去了?

给什么机会,他们没安置好,害死多少当地百姓,给那些百姓复活的机会了吗?

更别说因为没有处置,还引发瘟疫,让国库收拾烂摊子,出了多少钱去摆平,有重来的机会吗?

御史被喷得无话可说,乾隆依旧撤官,不过比起以前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