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4/9页)

他环顾一周,见众人沉思的样子,就继续道:“各位也不必担心,有些方子是宫里的药材才能做出来,根本没必要写进书里去。”

毕竟哪怕写了,根本搜集不齐全这些珍贵的药材,那等于是无效药方,没必要占着书里的位置,又正好是专供给贵人用的东西了。

这下子太医院就再也没人反对,除了值班的太医之外,都开始忙忙碌碌整理起方子来。

乾隆见医书风风火火开始了,也打算让人写一部农书。

他是发现沐瑶这个法子挺好的,毕竟传递消息这个,要全国上下都知道,实在太难了。

比如种地的法子,很多农人根本不识字,更别说是记录,只能口述。

但是他们熟悉天气,熟悉耕种的恰当时分,更是抓一把土就能大概推测出要不要施肥,什么时候施肥,需不需要灌溉之类的。

这些经验如果不记录下来,随着这些经验老道的老农去世后,就只能家人口口相传,却有可能口误而有所遗失,这就很遗憾了。

加上很多新作物推广,有些地方早早种下,经验要多一些,要是能写进书里,让人在城门朗诵,那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要让农人们记住,恐怕没那么容易。

乾隆就召集群臣相议,大臣有提出在茶馆里请说书先生,编成故事来说,有趣味更有意思,农人就能记下了。

也有大臣提出在城门口或者农田多的村落门口,让书生轮流去宣读,反复说,农人们自然也能记住了。

乾隆感觉这些法子都挺好的,更有傅恒提议,哪个农人能背下来,就让村里给奖赏,自然让其他人也能努力跟上了。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却也有大臣觉得如果农人都背下了,人数一多,这奖赏跟着多了,花费就多了起来。

傅恒是管着户部的,自然明白上回把伍老爷抄家之后,大部分财产都进了国库。

所以国库如今充盈得很,这点花费自是不在话下。

不过伍老爷究竟有多少私产,乾隆没对外宣布,傅恒也守口如瓶,户部帮忙清点财产的人更是什么都不敢对外说,所以至今大臣们都不清楚伍老爷究竟送了多少银钱进国库,只知道不少。

哪怕不少,全国上下多少农人,这笔花费积累起来可不少!

大臣们倒是替自己心疼银子,乾隆好笑,摆摆手道:“费银钱倒是无妨,就怕奖赏多了,反而让先头的人心生不满。”

毕竟他们最先熟读和背诵,后边的人渐渐跟上,花的时间更多,却也能拿到奖赏,那前面的人何必着急背呢?

傅恒深以为然,就改为同村最多三人,按照时间顺序来排,第一的奖赏最多,第二次之,第三更少,这就公平多了。

乾隆微微颔首,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却总感觉没那么满意。

回头他倒是跟沐瑶提起此事来,沐瑶感慨乾隆这主意真是不错,农人不识字不能记下,光靠后背来背诵,漏掉的可能更多,中间也可能断掉,就实在太可惜了。

沐瑶琢磨了一下就道:“皇上,不如让人编些简单的歌谣,让孩子们都能背下来,农人们自然也没问题了。而且歌谣越是顺口,他们越是能记住,简单又好记,也能抓住重点了。”

而且孩子们背下来了,长大后也能记住,反复背诵,农人们在旁边也能听进去了。

乾隆点头,这倒是个不错的建议,于是就交给翰林院去办了。

那边有才的举人那么多,不至于连几句耕种的歌谣都编不出来吧!

歌谣要编,各地跟农人仔细问询后的记录也送上来给翰林院整理。

一时之间最清闲的翰林院反而忙了起来,每天得先整理资料,每个省份分开,毕竟各地的天气和土地不同。

中间还得寻找他们的共同点,才能编歌谣了。

别是这个地方能用,别的地方就不能用,岂不是叫农人记住了也没用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