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4/8页)

之前苏家帮忙收集证据,不偏不倚,愣是从好几个理亲王府的下人那边打听到消息。

两人确实什么都没做,也没私下谋划什么。

就是理亲王跟可善家也没什么牵扯,最多是可善家的人私底下送了不少礼物想攀个关系。

理亲王没有答应,却也没有拒绝礼物。

京城很多大人物就是这样,不少人会去孝敬,也没想着真能因为这点孝敬得到什么,就是走动一下有个关系罢了。

以后若是要做什么,起码能方便一点。

所以说可善家跟理亲王有牵扯,完全就是若水为了脱罪胡诌出来的。

苏家摆的证据明明确确,加上粘杆处确实也没抓到别的线索,这件事就可以结束了。

若水自然没什么好下场,跟着可善算是能去地府继续做鸳鸯了。

庄亲王却隐约听见风声,麻溜就到御书房跟乾隆请辞的。毕竟他确实太不小心了一点,知道理亲王的身份敏感,还是跟对方见了一面。

乾隆会怀疑也是应该的,虽然没有证据,还是停了庄亲王的双俸。

庄亲王索性就来请辞,起码留个好名声的时候能够全身而退。

乾隆挽留了两句,到底还是点头答应了庄亲王的请辞。

庄亲王如此识趣不恋权,又确实没做什么,乾隆也没多追究,还宽免了这位长辈,夸了又夸,让他离开也留下了个好名声。

理亲王就没那么好运气了,被乾隆革去了亲王,圈在庄子上,不能出京城。

这还不够,乾隆越想越不得劲,后来还改了主意,把人挪去景山的果园,还去除了宗籍,算得上处罚相当厉害了。

最惨的是这位前理亲王还跟弘昇、弘昌、弘晈等私下有来往,也就在庄子上吃吃喝喝,说说话罢了。

然而前理亲王都倒霉了,乾隆心里不痛快,这几人也被牵连跟着落罪。

好在罪过不大,也没有革去爵位,不过几人都心灰意冷打算远离权力中心,免得再被牵连。

弘晈作为怡亲王的第四子,后来还养起了菊花,足足有几百种,甚至养出了菊花之王,无人能比,因为菊花而再次名声响亮,这也是后话了。

乾隆大过年前把人都收拾了一番,宫宴上桌的宗族名单都变少了,愣是省了不少钱,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又或者他心里不痛快,不发作完过年,这年可能都要过不好了!

过完年永璋就四岁,虚岁五岁了。

他一直跟着弘曕学习,学的大字是越来越多,看书磕磕碰碰的,大部分都能看懂了。

当然太高深的书籍,永璋还是不得其解,起码字是能认出来不少。

弘曕学习的进度都快跟不上教导永璋了,于是他特意来了问沐瑶,能不能过年后让永璋跟着自己一起上课?

启蒙先生已经没什么能教导永璜和永琏的了,乾隆另外请了一个有学问的大儒当他们的先生。

所以弘曕只跟着启蒙先生学习,课堂上只有他一个人,别提多无聊了。

他就想着要是永璋一起来学习,他们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做功课,那不是美滋滋的?

而且弘曕教导那么久,永璋学习的进度已经能跟上了,这时候一起上课也不会吃力。

不过他是这么想,还是得先问过永璋的意思,永璋当然想跟着弘曕一起上课,于是两个孩子就到景仁宫来,眼巴巴看着沐瑶了。

沐瑶失笑道:“永璋你才四岁,要再过一年读书也是可以的。而且你得想好,读书没那么轻松。看看果亲王天还没亮就要起来上课,每天读书后还有功课,玩耍的时候也少,每个月只有一天,不像你可以每天都玩儿。”

永璋想了想道:“额娘,这些我都知道,但是还想读书。”

沐瑶虽然担心永璋年纪小,可能跟不上读书的进度,又或者太辛苦了,把身体给弄垮了,却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去阻拦永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