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第3/3页)

韩静如终于知道,为什么县委宣传部愿意砸钱给一个小小的郎山镇拍个宣传片了。

好家伙!这要是不出圈,她韩静如三个字倒过来写!

贫困山区脱贫容易,只要砸钱“输血”就行了。

可要想让当地的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光靠“输血”可不够,也没有那么多血包哇~

但是,这几天在郎山镇的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韩静如对贫困山区致富难的看法。

原来,不是致富难,是缺少一个个像江小满、江鱼、山岩和郎英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这帮年轻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整个郎山,从一个被动的等待输血抢救的病危患者,变成了一个可以自己造血的健康人。

那些当初为郎山捐款的爱心人士,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们随意撒出去的三、五十万,落到了郎山的沃土上,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一棵棵可以为郎山百姓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韩静如本来想把这一段弱化掉,重点放在郎山百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上,但是,江小满却强烈建议拍摄组把这一段保留下来,并且还找了好几个申请到了创业基金的村民来现身说法。

这里面,郎英是最有说服力的案例了。

当初她就是从这个乡村振兴创业基金里,申请到了三十万的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笔钱,村里的野山菌种植合作社不会这么快组建起来,野山菌酱加工作坊也不可能拿出那么大一笔启动资金。

三十万,城里人看着不多,待遇好点的家庭,两三年也就攒出来了。

可是在农村,尤其是郎英还要养着两个孩子,只怕几年都不一定能攒得出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笔创业基金的支持,还有妇联给予农村女性的两年免息创业贷款,郎英才能凭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合作社和一个野山菌酱加工厂。

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带动了郎山一、两万人的就业。

“现在我们的加工厂和野山菌种植合作社,已经招聘了五十多名本地员工,并且给他们缴纳了五险一金,算上淡季,人均年收入能达到四万元。”

“另外,生产旺季的时候,整个郎山镇大概有一半的人口都会上山捡拾野山菌,或者在自家山上种植食用菌,为加工厂提供原材料,我们粗略估算过,去掉各项成本,一户人家如果种植五亩地的食用菌,一年两季,每年增收能拿到八万元。”

“除了这些之外,这项产业还能给咱们镇上提供很多打零工的机会,比如说旺季的时候来帮合作社打包快递、搬运货物,开着自家的拖拉机或者小货车,帮种植户们运送菌子,淡季的时候帮种植户进山挑菌包、放菌包、杀虫,这些都是有钱赚的。”

“你们别看咱们镇上现在好多人家房子都破破烂烂的,那是大伙儿忙着挣钱,都没时间盖房子呢。”

“不信你们过两年再来郎山看看,现在谁家还出不起几万块钱翻新老房子啊,家里劳动力多的,花个十几二十万盖个二层小楼也不算难呢。”

郎英的话,让韩静如等人热血沸腾。

江小满暗暗点头,不愧是被扶贫干部孙主任洗脑过的啊,这口才,杠杠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