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第3/4页)

各衙门的公务都靠官员手下的吏员执行,老吏们办事经验丰富,大部分对公务的熟悉程度远胜上司官员,是现成的储备人才。

柳竹秋还另有深意。

本朝开国初期吏员的升迁并不艰难,能力卓越的照样能入职中枢,或者做封疆大吏。

后来科举制逐渐稳定,科甲出身的官员们出于维护阶层利益和歧视,在掌权后打压排挤非科甲出身的官员,通过制定严苛的晋升规则一步步切断了吏员的上位渠道,到后来一个吏员勤勤恳恳干上几十年顶多混到知县级别。事业无望,使得这一人群随波逐流,唯利是图,从另一方面滋生了腐败。

“陛下可趁此机会废除吏员晋升的成规,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样可得三点好处:填补官职空缺,解决用人危机,此其一;打破官员吏人之间的壁垒,改善官场的僵化风气,提高办事效能,此其二;第三点最要紧,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的基础,朝廷只通过科举取士,他们便能一直掌权。为吏员们打开仕途,让这批人进入官场,形成新势力牵制士绅,将来您想取消士绅的特权,推行新国策便轻松多了。”

朱昀曦赞许这个对文官集团釜底抽薪的妙计,却另有顾虑。

“我不断出重锤打击那些人,他们伤不了我,定会口诛笔伐诽谤,真把我歪曲成昏君暴君可怎么办?”

他从小就知道读书人骂人厉害,这次南巡更被黑了个底朝天,舆论这把无形的利剑比真刀真枪还难抵御。

柳竹秋喂他喝下最后一勺汤药,放下碗勺,娓娓道出新建议。

“臣女正想奏请您准许开设报馆,出版一份面向百姓的白话民报。”

“民报?是类似邸报的东西?”

“是,平民里会识字的不到一成,笔杆子握在读书人手里,遇到奸人想怎么造谣编排都行,而百姓获知朝廷动向的途径都来自他们,这就是谣言屡禁不绝且防不胜防的症结所在。臣女想通过办报同他们争夺舆论主导权,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文字书写朝廷的大事要情,尤其要向他们介绍您的善政,披露获罪官员的劣迹,以免奸党混淆视听,煽惑人心。”

朱昀曦大喜,认为这是个天才的构想,忙提疑问:“买报纸需要钱吧,就算一份只卖一两文很多百姓也负担不起啊。”

“这好办,在各地城镇乡村修建报亭,定期张贴报纸免费供人观看,再让里长负责定期为百姓读报。”

朱昀曦拍案叫好,凭淘气本性为这一创举衍生出新功能:“以后谁敢跟我对着干,我就让人搜集

他的劣迹编撰成文刊登到报上,让他也尝尝流言的滋味。”

板报的经费他全包了,让柳竹秋推荐主办人。

柳竹秋说:“臣女觉得裕之正适合,他很擅长编撰,对出版印刷也颇有研究。”

这次多亏她解了倒悬之危,朱昀曦已无颜再起贪念,可内心仍不愿接受她是别人的老婆,刻意回避陈尚志此人,连他在金銮殿上冒充皇帝一事都不想过问。

他静默一阵,将浓烈的酸意硬生生压下去,强笑道:“你看人一向准,那就让他试试吧。”

说着视线落在柳竹秋的肚子上,柔声问:“产期就在这几天吗?你现在有没有觉得不舒服?”

柳竹秋摇头,趁机说:“吕太医说陛下的病情已稳定了,臣女离家甚久,想求您允许我今日出宫。”

她可不想让孩子在宫里降生,皇帝貌似老实了,也保不准他突然改注意,耍出让她为难的花招。

朱昀曦的心像被西北风推开了窗户,瞬间冷飕飕的,刚服下去的药也克化不动了。

笨拙地掩藏沮丧和不舍,请求她明日再走。

柳竹秋也想多等一天,看看内阁对“提拔吏人”这项政策的反馈,当晚仍留宿宫中。

二更时分她为朱昀曦念完最后一份奏疏的梗概,让宫女服侍他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