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第3/4页)

刚刚还慷慨激昂的官员们登时怂了,低头拱背不敢再发一言。

朱昀曦扫清障碍,举旗兵匆忙上来向柳竹秋讨要帅旗。

柳竹秋恳求太子:“殿下,就让微臣来举这面旗吧,微臣会紧紧跟着您,与这面旗帜共存亡。”

军队里举帅旗的都是数一数二的勇士,何况是太子所属的天王旗,若旗帜在战斗中倒下,将士们会以为主帅有失,军心势必大乱。

朱昀曦担心她背伤未愈,但看到她欣欣期盼的样子便想起方才被群臣围困的自己,决定承担风险成全她的愿望。

于是点头默许,怒声发令后扬鞭策马直奔沙场。

太子的卫队们紧随其后,龙腾虎踯地往前冲。其他士兵见状胆大的都被引燃热血,保守的也怕落于人后,顿时万马齐鸣,大部队似江上鼋波,海中巨浪扑向鞑靼人的阵地。

正在回缩中的敌军哪里经得起这排山倒海的冲锋,阵线顿时崩溃。

正在冰盖上血战的鞑靼人发觉后方受挫也慌了手脚,而官军中很快流传开一个消息:太子殿下亲率援军参战,现已冲入敌阵。

长城上的守军遥望太子的帅旗在敌阵中左突右撞,声势迅猛,不禁大受鼓舞。

鼓手们都拿出不要命的气概疯狂擂鼓,一个中箭倒下另一个立刻补上。

浑厚的鼓声在壮阔天地间回荡,群山欲倾,苍穹欲裂,鞑靼人听了越发胆寒,官军们则情绪高昂,齐心协力对敌穷追猛打。

阿努金腹背受敌,很快撑不住了,领兵从一条小山道上撤退。

朱昀曦派人追击,查看地图分析敌人逃脱的位置后再派一路军赶去阻击,你追我打一直跑到东洋河畔。

将领见再往前就会深入鞑靼国境,命士兵捡拾了一些战利品,率队返回。

这场战役官军歼敌两万人,缴获战马五万匹。

参战的将士们从奋战中回过神来,意识到这是朝廷五十年来对鞑靼作战的首次胜利,他们作为功臣将享受父辈从未体会过的荣耀。

兴奋激动的气氛席卷军营内外,附近的百姓也奔走相告,争相运送食物前来劳军,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到震天的欢呼声。

看尽人世沧桑的太阳未因壮烈战事驻足,按时沉向远处的峰峦。

朱昀曦伫立在硝烟未散的战场上眺望落日,思绪随着波浪般的地平线起伏不定。

自从获立为太子,他就被大臣们定义成绣花枕头,受了无数讽刺,无数贬损。

那些食古不化的老先生、酸不溜秋的言官、居心叵测的小人都认为“文治武功”与他不沾边,觉得他将来只配做龙椅上的漂亮摆设,如今他终于能正大光明驳倒偏见,痛快地扬眉吐气了。

柳竹秋和部从们站在十丈外,她默默注视太子的背影,同样感慨万千。受到召唤,欢欣地走到他身旁。

朱昀曦全身被夕光映红,如同一座美轮美奂,闪闪发亮的金像,高高挑起她的嘴角。

“殿下有何吩咐?”

“我们不是说好了,外人听不到的时候只叫别号吗?”

“臣女现在戴着胡子,您确定要听我叫您郎君?”

“……那算了吧,这么有意义的时刻,爱卿不想作诗留念吗?”

柳竹秋露齿而笑:“这首诗我在几年前就已做好了,殿下还记得吗?关塞寒霜依故垒,征夫枯骨尚难收。请缨纵马持繁若,尽逐胡尘释主忧。”

朱昀曦本想让她作诗歌颂自身功绩,听她念出诗句,诧然失笑道:“我当然记得这首诗,没想到你还真的说到做到了。”

回想战场上她始终高举帅旗伴随左右,每当他转头都能收到她精神饱满,充满信念的注视,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他的斗志,引领他奔向胜利。

他不由得想:假如她是男子,凭这次战功足够封官赐爵了。

柳竹秋还记着他的仇,不客气地算起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