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第3/3页)

目前由于没有经度测量仪器,主要还是根据海图与控制航速来确定方位。

老海员掌舵时能凭手感,大概知道手速多少,能会开出多远的距离。新海员吃不准速度,就通过在海中放绳结长度来计算走得快慢,但是这种估算都不精准。

如果这一条航线没有前人留下的海图,未免迷失方位,最好就是顺着同一纬度行驶。地球是圆的,理论上绕一圈总能回来。

理论,毕竟只是理论。

航海过程中,天气变化引发的突发状况其实才是常态,一时半刻偏离航线是常有的。

因此,想要实现航海相对安全,经度测量刻不容缓。

武拂衣决定,航海钟可以搞起来了。

这东西的原理对于后世学过地理的学生都不算难懂。

地球自转一周是360°,耗时24小时。也就是说经度每隔15°,地方时差相差1小时。

假设知道某地是上午八点,而京城是上午七点,则能知道某地在京城东边,经度相差15°。

一个人身某地可以通过太阳或星辰估算当地时间,目前的难点就在于怎么准确知道京城是几点了?

答案看上起很简单。

携带一种准确运行的钟表,准时显示京城时间。

航海钟,就是一种在海上能不受风浪、温度、湿度等各种因素影响的精密测量仪器。

可能有人认为说到底它就是一种钟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却是要说不能以后人的眼光来判断此时的计时工艺。精密测量,知难行易,西方诸国尚未研制出海上钟。

如今摆在地上的西洋钟也不够精准,而且非常笨重。

清朝境内是有钟的,不是自己研制,而是从西洋进口的自鸣钟。

其实,康熙也设立了自鸣钟处。

这地方也隶属于养心殿造办处,但自鸣钟处比玻璃厂还要名不见经传。没听说它搞出什么新花样,里面的人最多只能搞维修,修一下为数不多的几口西洋钟。

武拂衣想着就手痒了。

去年折腾了玻璃厂,今年是换个地方折腾了。

与玻璃拿出配方不同,研制钟,还要先上手瞧一瞧现在的工艺具体发展到哪个程度。

可惜了,现在是顶着武氏身份,没办法立刻进宫找康熙聊一聊。她没想搞破坏,就是想“借”几台自鸣钟拆拆,找一找制作精密钟表的感觉。

哎,果然是忙到习惯了。

哪怕这会难得闲下来,还有点闲不住,技痒了。

*

*

乾清宫。

“铛铛铛……”

申时,下午三点,自鸣钟敲响了三下。

康熙瞧了一眼通体鎏金的西洋自鸣钟。

这东西笨重到有半人高,镶满各类珠宝,从广州港一路小心翼翼送来京城。

此刻,他没怎么在意钟,而是想着老四与老九的情况。

前几天,江海关来了折子,运送真金白银货款的船先一步靠岸入境。

老四做的决定,让货款先回,落袋为安。至于人还要迟一段日子,要好好探查东瀛。

康熙获知货船的往返都较为顺利,希望老四与老九亦能如此。

等人回来,不论查到东瀛多少情况,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让他们自行选一些奖励。

此时此刻,康熙哪能想到只要老四一回京城,他拥有的价格不菲的自鸣钟就离“五马分尸”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