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第4/4页)

地点在去年年末已经圈定,火器营附近的空地。等分厂建造完毕,直接拉一队士兵去驻守看管。

眼下,大块玻璃的低成本制造技术是会生金蛋的鸡,需要充足的武力保证它不被窃取。

玻璃窗不只是卖给京城内的官员,其他地方也要推广牛痘,那么玻璃窗也就会前一步售卖。

比如说江南。

江南富庶,但如今也仅有曹寅一家装有玻璃窗,是从广州运来的西洋货。

曹寅年轻时做了康熙的侍卫,三十四岁就任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肥到流油的差事,采买各种御用品,尤其是丝织品。

曹家又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凭着与皇帝的亲近关系,可以领用内务府帑银经商。通俗点说就是向皇上的私库借来本金,以此去经商,所得的利润再与皇上分成。

皇上愿意借出越多的钱,表明对那家人越是信任。

康熙对曹家无疑是信任的,前三次南巡都是有曹寅接待,今年也是相同的打算。

武拂衣关注了有西洋玻璃窗的人家,自然也就稍稍查了查曹家。

今年曹寅四十四岁,长子曹顒十三岁尚未成亲。换句话说,这会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还是没影子的事。

江南之地有没有曹雪芹不重要,重要的是多方势力盘根错节。此去南巡,不一定会风平浪静。

那么还要去吗?或是索性留在京城?

毕竟皇上不在京城,约等于是山中无老虎的状态,是能过得轻松些。

想了想,武拂衣决定能去还是要去的。

这样光明正大的出行是实地考察的好机会。不仅要去,最好还能争取不和皇上走一条路,美名其曰微服私访。

想要去江南转一圈,或是想要在京城谋个好差事的是大多数。

于是,春节在众人苦读中过去了。

二月上旬,纷纷递交对牛顿《原理》的读书报考。

在截止日期二月初十之前,所有该交功课都交了,但从他们的黑眼圈与憔悴眼神能看出,极少有人摆平了那个叫牛顿的英吉利男人。

康熙表示会在十天后给出考评结果,谁博得头筹,谁写得不尽人意,都会体现在南巡事宜的安排上。

这一天,梁九功带着密旨来到即将竣工的玻璃厂分厂。皇上私下召见雍郡王,是要共同阅卷。

武拂衣其实不想去,一群没物理学基础的人,用一个月读牛顿,用十天写心得,能有几篇正经文章?

太可惜,这活要在乾清宫里做,不能让胤禛代劳。否则就能让他去体会一把,那些读书心得会有多“精彩纷呈”。

康熙怎么就不能一个人批阅呢?

共同阅卷的旨意,对武拂衣不是恩赐,而是让她不得不体会一把什么叫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人挖了坑,自己也是要朝里面扑通跳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