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3/4页)

另外,还提到了此次参与选秀中可能被重视的几个家族。

「信,牢记后即焚。若遇难决之事,邱家别院设法相见。」

末尾,胤禛只能留这一句。

他无法通过一叠信纸,将活了二十多年的经验全都传授出去。要是真遇到了十万火急的棘手问题,只能冒险在武家暂住的别院私下见面。

至于怎么见面?

武拂衣看懂了,这是要她自己想办法。

除非天崩地裂,否则没必要冒这种险。哪怕她想不到应对突发问题的解决之法,但至少会一个绝招——拖字诀。

拖着,拖着,总有不冒险的见面方式。

有的事能拖延,有的事不能。

翌日,天亮。

返回紫禁城,今天必须去给德妃请安了。

避开了用餐时间,在巳时三刻到了永和宫。

今天,永和宫主殿有些热闹,因为十四阿哥胤祯也来了。

胤祯正说着今个儿很好地完成了上书房的课业。刚刚得了汗阿玛的夸奖,允许他暂歇片刻来陪母妃说说话。

“儿子给额娘请安。”

武拂衣进入殿内,正是遇上了母子欢乐的时刻。

“快坐吧。”

德妃看到大儿子,她也不是故意收敛脸上笑意,但总不似刚刚的轻松自在。“你腿上的伤怎么样了?”

“劳烦额娘挂念,儿子的伤已经无碍了。”

武拂衣说得中规中矩,“太医尽职尽责,让儿子在回京途中伤势已经好得七七八八,接下去也就是食补补元气。”

不等德妃开口,胤祯先说话。

“四哥,既然你都好得差不多了,昨天怎么不进宫?昨天,九哥去看宜妃娘娘,我以为你也会来看额娘的,害我白等一场。”

这话听上去大大咧咧的。

十二岁的皇子说话也能用心直口快去解释,但究竟是谁白等一场?

德妃没能等来大儿子探望,对比宜妃却等到了胤禟。现在又提一遍,她的心里能好过?

武拂衣不在意胤祯是快言快语还是绵里藏针,不急不缓地说:

“昨日去了潭柘寺,愿佛光普照洗去一切病气。先为额娘请了佛香,重阳将至也从寺庙里请了几盆清秋佳菊,额娘得空也能赏赏花。”

德妃听得懂,大儿子是不想将一丝病气带入宫。这人做事是谨慎又细致,而带来了古刹菊花,正应和了重阳佳节要赏菊。

“你外伤的刚好,不用操心这些事,哪一年不能赏花。潭柘寺在京郊山上,你本就伤在腿部,注意着些别再累到了。”

“多谢额娘关照,儿子都记住了。”

武拂衣却没话到此处就停止,转而侧头看向胤祯。

“昨天让十四弟白等了,是做哥哥的不是。往后,你提前捎句话来府里。从木兰围场回京城,我都没等来你的只言片语,一时忽略了你念想哥哥的心情。”

究竟是谁忽略了谁?

三天前,回到京城。

武拂衣询问清楚了都有哪些人来四爷府送礼问候。

木兰围场野狼突袭发生在八月初,一个月足够在京城传开了去,更不提有人故意推波助澜,说了四贝勒英勇杀狼。

如此一来,官员与宗室或多或少会去四爷府探伤。收不收礼物是四爷的事,但问候不问候就是那些听说消息的人持有的不同态度。

根据四福晋记录,留在京城里的几位阿哥,从太子到十三阿哥胤祥都派人来递过对胤禛的问候祝福。

但没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祯。若要说再往下,十五阿哥胤禑只有七岁、十六阿哥胤禄五岁,十七阿哥胤礼年纪更小仅仅三岁,他们没法从宫里托人来传话也是正常。

胤祯今年十足有十二岁。

以后世的年龄来判断他还是未成年,但这里是清朝,他今年都要选福晋了。

武拂衣在返京途中请示康熙,给永福宫去信报了平安。

眼下,说着胤祯没有传来只言片语,实则直指这个弟弟丝毫不懂兄友弟恭。既然胤祯敢做,何必再为他保留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