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行善最乐

道教发祥地之一的成都市青城山的寺庙门口,有一块字匾,异常醒目:行善最乐。

传说过去有一个王子,虽然每天锦衣玉食,享受荣华富贵,却始终郁郁寡欢。他心中一直充满疑惑:“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呢?”一位高僧告诉他:“这很简单,日行一善就可以了。”王子半信半疑,但仍然照高僧的话做了,没想到不久便发现,凡是被他帮助和关怀过的人,无不对他真心感激。一年之后,王子向这位高僧致谢说:“你的话一点都不错,诚心助人让我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从事幸福感研究的美国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说:“虽然每个人对生活状态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自私自利的人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要想获得幸福感,应该多行善举,多关怀他人。”

日本有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他在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一千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其中第五件是: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他认为,或是冷漠或是怕吃亏,让很多人不敢做个乐善好施的人。

有的人总是不快乐,可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快乐起来。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看看主动帮助别人后自己会有什么感觉。

彭文军是贵州省开阳县的个体客运大巴车主。2002年上线不久,他在花梨乡清江村通往开阳县城的公路上,看到一些七八岁的孩子居然要走五公里路去上学,“这么远娃娃咋个走哦!”于是他决定当孩子们的免费“校车”,天天接送几十个孩子上下学,一晃坚持了十二年。每当下车后,这些孩子都会齐刷刷地站着向客车敬少先队礼,目送客车远去。“我们一辈子都会记着这个好人。”孩子和家长们的感激,使彭文军品尝到了做好事的快乐。其实,很多时候行善与行乐就是一回事。

行善最乐与助人为乐是同义,但一个是道教的说法,一个是世俗的说法。当代助人为乐精神的代表是雷锋。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至今已五十多年,期间起起伏伏,非议不断。总是有人问:雷锋精神会过时吗?人都是自私的,助人为乐是违反人性的作秀吗?其实我们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利他也是人的本性,雷锋不过是利他基因较多的一个人。助人为乐根植于人性的土壤中,所以雷锋精神的火炬会永远燃烧下去。人性就是这样奇妙,帮助别人居然会快乐自己!利己欲望的满足会给人带来快乐,利他欲望的满足同样会带来快乐,而且还要加个“更”字。行善不仅是美德,也是心灵的需要。

慈善为什么能成为一项事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捐眼角膜?为什么许多国家都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奥秘在于帮助别人会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驱除内心的孤独、抑郁,产生快乐的情绪。有研究者认为,正是人类利他主义基因的充分发展,才使人与人互相关爱、团结协作的行为远远多于动物,促成了人类的不断进步,最终超越动物。

每个人都是他人的环境。我们做不了太阳照耀全人类,不妨做一根蜡烛,照亮和温暖世界的一个角落。助人为乐不妨从身边人做起,先是家人和亲戚,然后一圈一圈地扩大到同事、朋友以及有困难的陌生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性最强烈的一种需求是爱。爱是一个圆,由爱别人和被人爱两个半圆组成,缺一不可。被人爱是幸福的,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能够爱别人同样是幸福的。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爱你的家乡、祖国,每种爱都会转化成心中的幸福感。当我们的心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中时,我们身体中的亿万细胞就会兴高采烈地工作,营造出体内理想的生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