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只是这个召唤,应该怎么召唤呢?◎

桓珩不太明白,明明昨日是诸萦亲自将兄长的死讯告知了他,甚至提醒他桓越兄长的死因,与王位之争不无关系,可是为何今日,诸萦神女便……

他心存疑虑,但也知晓诸萦不会无的放矢,定然是有什么原因,所以虽然神色不解,但桓珩仍旧十分沉得住气,蹙着眉,十分认真的问道:“敢问神女,可是有何缘故?

兄长遭人陷害而亡,珩实难无动于衷。”

诸萦没有同他一一解释明白,而是道:“汝若信吾,便再等上一等。并非就此放过,而是时机未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她看着桓珩,神色无奈,颇带劝告的又补上了后一句。

桓珩并不像王都中人以为的那般,无甚势力,只是被迫的驱逐边关的无宠公子,光看渑城城主对他毕恭毕敬的模样就能知晓。桓珩这些年在边关,与不少官阶不高,但手握实权的将领们关系匪浅。

甚至可以说,他将这些将士们的心收拢至一起。哪怕不能在他和卫王间做出抉择,但相比王都中的几位公子,这些边境将士们的心都在桓珩身上。毕竟不是随便哪个公子都能忍受边关苦寒,与他们同吃同住,在战场上以血肉之躯与敌军相搏。

关键时刻,更是可以托付性命。

没有这般患难的情谊,即便名义上仍是臣子的名分,但到底有所不同。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谋士闻是的筹谋下,桓珩在王都中也有微末势力,只是与桓昤等人相比较,无疑于蜉蝣与大树,微不可见。当然,这一点诸萦并不能察觉,她只是根据桓珩府中供与她的蔬食和一应用度猜出来的。

她房中的不少衣物,或许连卫王宫中,那些恩宠平平的夫人和姬妾们都比不上。

诸萦是神女,所以要供应最好的一切没错,但是这个最好,恰恰也体现出了桓珩的家底。

在王都中人尚且不知晓桓珩真正的能耐时,尚且想了法子借由郑国军队的手,意图害死他,更莫说,若是暴露了,他又该面临何种境地。

桓珩听了诸萦的话,不由愣了愣。这道理他并非不明白,可是桓越是自幼时起,就对他伸出援手的兄长。在桓珩年幼时,那般困窘的境地中,如光束一般出现的人。

比起卫王,兄长桓越更像他的父亲,甚至会亲手教他读书习字。桓珩因为没有母亲,到了该开蒙的年纪,竟也无人提及此事,是兄长桓越替他开的口。

可以说,若是没有桓越,便不会有如今精通六艺,风姿卓然的桓珩。

他不是卫王那般薄情寡意之人,所以明知他该韬光养晦,明知如此出手,会有多少风险,却仍是毫不犹豫的做了。

盖因他是桓珩,他尚且有心,而非是那些为了王位不择手段,肆意牺牲他人性命的龌龊之人。

但是诸萦既然说了,要静待时机,桓珩虽然心中沉重悲恸,可他相信诸萦,一如当日,诸萦从天而降,携带着漫天的花瓣,和一瞬间在贫瘠的荒地中迸发的绿意,将弥留之际的他,带回人间。

他不是不悲愤,他在沙场拼杀,豁出性命,可孤军难搏。

残阳孤血,只余荒凉,家国天下,宁不知谁与相负。

诸萦,便是枯蔓中悄无声息绽放的鲜妍生机。至少,卫人世代供奉的神明,尚未抛弃他们。

故而桓珩对诸萦一拱手,神态恭敬,“珩,明白。多谢神女指点。”

然而这时机,一等便是月余。

卫王归国后,仅记着诸萦所言的眼前事不可尽信,只以为是指桓越是无辜的,压根没有往另一个地方思索。他着臣工查清此事,顺着景夫人刻意留下的痕迹,自然发现了不对劲之处。

后来又派人去搜查卫后的寝宫,果不其然,搜查出翠微阁中的催情之药。

哪怕卫后口口声声称冤枉,奈何铁证如山。又有伺候卫后的宫婢指认,称是卫后怕自己所为暴露,所以不择手段,特意选在卫王未归都的时候,在桓越公子的饭菜中下了毒,再谎称是桓越公子畏罪自尽,好掩盖她的所作所为,亦能趁机除掉这个王位上的有力争夺者,好让继后所出的桓昤公子,来日能继承卫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