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第2/3页)

骆时行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如今火烧到自己身上,他居然也不怕把事情闹大,直接质问逻盛是不是已经计算好了入侵大唐的路线,是不是北带县积弱或者是整个交州都实力不强的话,更符合他的利益。

写完了他可能觉得意犹未尽,顺便还给逻盛写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早知道你如此狼子野心,当初就不该救你。

然后还在奏疏上请罪,表示对自己救了一个可能危害大唐的人十分愧疚,还请朝廷责罚。

哦,他给逻盛写的那封信的内容也一式两份,甚至还派人去告诉了刘延祐。

刘延祐现在巴不得有什么事情转移朝廷的视线,别盯着他,他现在压力太大,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乐得打了一下配合,开始在交州宣讲。

他甚至比骆时行还发散,直接将交州叛乱归结为是逻盛派人鼓噪挑拨,顺便还给李嗣仙的同党安了一个蒙舍诏细作的帽子。

这样一来,虽然不能把责任全部撇清,但至少也能甩锅。

刘延祐也是凑热闹的上了一封奏疏,里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表示蒙舍诏在交州经营已久,他之前没有想到这一点,导致交州损失惨重,是他的过失,还请朝廷降罪。

骆时行在得知之后,忍不住嘴角一抽:“我收回之前的话,刘延祐不是一点本事都没有的废物,他甩锅能力真是无人能及。”

别的不说,就这抓机会的能力就没人比得上他啊,真是见缝插针地推卸责任。

胶州叛乱的根本难道不是你乱提税收吗?如果你不提税,大家继续安安稳稳过日子,谁会叛乱啊?

不过既然如此,第一次交州叛乱的锅也甩给蒙舍诏好了,跑路的交州刺史就是被蒙舍诏收买了。

嗯,说他是细作不合适,堂堂刺史都能是别国派来的细作的话,那大唐朝廷是不是有点危险了?

本来如今朝中就是多事之秋,骆时行也担心会有酷吏借此生事,清洗异己,所以只是说交州刺史被买通,并不是细作。

三省那边接连不断的接到了至少四封奏疏,骆时行那两封是分开发的,第一份是辩解,第二份才是骂人,刘延祐紧跟着也上了一份奏疏,然后骆时行在知道刘延祐甩锅给蒙舍诏之后,紧接着又上了一份奏疏。

这一份他原本想要让刘延祐来写的,不过第一次交州叛乱的时候刘延祐还没来交州,所以他也未必清楚事情。

自然是他来更合适。

这四封奏疏一封比一封耸人听闻,朝廷从上到下都笑了,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县令跟别的国家的国王打骂战的。

不是,你们两个当朝廷是什么地方啊?给你们吵架用的吗?而且你们是真的不事儿大啊,再这样下去只怕他们得派兵先干掉蒙舍诏才行了。

毕竟比起逻盛说的什么北带县有反心之类的话,大家本能的相信骆时行的说法,因为逻盛的确是对北带县的动向太过了解,这比北带县令蓄私兵更让人害怕啊。

北带县蓄私兵他能有多少人?地形摆在那里,人口摆在那里,生产力上不去能有什么作为?更何况蜀中说是天堑也不为过,岭南想要入侵中原必然要过蜀中,蜀中无论对于哪边来说都是保护罩。

更何况北带县没有理由造反啊。

于是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蒙舍诏到底在大唐安置了多少细作这件事情上。

事情折腾到这个地步,武曌想不知道都难。

她甚至将那几份奏疏都看了一遍。

武曌在看奏疏的时候,太平公主正坐在母亲的身旁陪着,她有些好奇问道:“阿娘,岭南那边真的百姓凶残至此吗?”

武曌听后笑了笑,问道:“婉儿怎么看?”

站在一旁的上官婉儿想了想说道:“我听闻岭南有些部族如今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想来也的确有许多未开化的蛮人,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