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2/4页)

而交州大部分时间空气湿润,排潮……这个太难了,放弃!

剩下几种砖窑也都各有各的缺点,要么是对砖的成型硬度和成型水分有要求,这是单风道轮窑。

要不然就是骆时行只知道名字没有看到过相应的资料,这是直型轮窑。

其实直型轮窑据说是结构最简单的,但问题是骆时行当年看相关材料的时候,这部分只有一句话带过,不像是别的轮窑都给分析了一下施工难度和优缺点。

所以这个他是真不会,而现在也没有给他研究的时间,只能建造一个他知道的。

至于移动隧道窑,就别想了,那种窑是要让砖窑移动而隧道车不移动,为的是省下窑车的费用,在现在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骆时行最后还是决定建造一个隧道窑,隧道窑就如同后世的流水线工厂。

开口负责送砖入窑,然后前面是温度不那么高的预热带,干燥的砖先放到预热带去烧制一段时间。

其中预热带还要设计好排烟的管道和烟囱,紧接着就是后面的烧成带,这个地方需要的是做好空气输送。

如果直接弄成密闭空间的话,燃料缺乏氧气容易燃烧不充分,那样温度也上不去。

所以这个地方需要设置好第一次送空气的输送口,既然是第一次送空气,那么就有第二次送空气。

不过第二次送空气的输送口却是在后面的冷却带到出口之间,砖窑两边都开口输送空气,这样空气形成对流会往烧成带跑。

然后就是窑车的出口,砖从出口出去之后就是成品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长条厂房分成三个部位。

分好之后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是燃烧装置的布置,一般燃烧装置有三种,顶层加热、底层加热以及侧面加热。

一般侧部加热比较常用,顶部和底部都需要更麻烦的制作方式。

骆时行自然要选择最简单的那种,加热方式在侧面就意味着砖窑的宽度要扩充一些,因为除了侧面加热,还要留出窑车的位置。

而窑车是需要轨道的,因为窑车从进入到出来中间是不会有人操控的,砖窑里面那个温度动不动就一千多度,人进去怕不是直接就化成水气了,除了冷却窑那边,骆时行都不打算让人太过接近砖窑。

这样的话若是没有轨道窑车也没办法顺利进出。

只不过这个轨道的设置也有些麻烦,一开始他的脑子全是火车铁轨那种形式。

可问题在于他们没有那么多金属,之前去北带县的时候骆时行还特意观察过,发现整个县城的金属制品都不多,车架什么的大部分都是全木质。

显然受制于当地的冶炼水平才这样,至于当地对金属的开采如何,他没了解过也不知道。

其实这边山体众多,矿产应该还是蕴藏丰富的,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开采。

当然无论好不好开采都不是现在的骆时行需要担心的事情,因为就算好开采,他也不能真的现开采现冶炼啊!

为了这个轨道的事情,他真的是从头发愁到尾,一直到程敬微回来,他还在思索怎么做轨道。

难道要用泥吗?可是泥不够结实啊,窑车上面全部都是砖,肯定很重,泥的话只怕几次下来,里面的轨道就不行了。

轨道出了问题砖窑就需要停火等里面冷却下来之后进去修葺。

可是砖窑一旦停火,损失就太大了,相当于修葺完毕之后还要将砖窑内部的温度从自然温度再重新烧起来,会浪费不少的燃料,燃料不缺归不缺,但收集松枝麦草之类的是需要人力的啊。

程敬微回来的时候就看到小猞猁坐着小竹椅,两条腿一晃一晃的,还把下巴搭在桌子上,皱着眉头一脸不开心的样子。

他走过去看了看泥板问道:“这是什么?遇到麻烦了吗?”

骆时行在面对魏思温以及阿勒真的时候还会有一种这些愚蠢的成年人的感觉,但是在面对程敬微的时候,他从来就没有过因为对方知识不如他多所产生的那种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