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再拖下去就顶不住了啊!(第2/3页)

有军方领导开口了,“既然战鹰飞机首飞没问题,如果其他检测都正常,就赶紧安排性能测试。”

“技术上没问题,研发进度上就要继续推进,别因为担心这、担心那,让工作停滞不前,白白的浪费时间。”

这是基调了。

接下来的会议就和赵奕无关了,讨论的都是战鹰飞机的成本、制造、军方需求等问题。

会议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也定下了几个步调,第一个就是战鹰-1的后续测试和完善。

这个工作是航空集团的,赵奕也会参与其中。

不过只有在遇到大的技术问题时,才会需要赵奕参与进去,否则就都是航空集团的工作。

如果战鹰飞机通过了一系列测试,就可以规划生产、服役规模,会议初步决定生产二十架战鹰-1。

其中的十二架用来组成豪华空军编队,需要完全安装相应的技术设备,让飞机达到战时标准,剩余的则是用做科研机、教练机,或其他附带使用。

科研机,顾名思义,就是制造出来继续做测试、研究使用。

教练机,则可以制造类似操作的‘空壳’,或者加以对应的改造,并不需要太华丽的附件配置,只要能供专业的飞行员训练使用就可以了。

同时,要进行飞行员筛选,必须要训练出能操作战鹰飞机的飞行员,筛选方法和数量,就是由军方和航空集团根据需求来决定了。

战鹰飞机完成了试飞,理论上要服役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对赵奕有信心,而且战鹰-1的测试表现非常好,都觉得先商定好生产服役,也等于是先一步做准备。

这一段时间,有关战斗机的讨论会议,并不只有战鹰-1,还有另一架受到瞩目的战斗机——

J-20。

之前J-20代表国内最高技术水平,并且已经可以讨论生产服役问题,好多人都看好J-20的前景,前提是没有战鹰-1。

当把战鹰-1和J-20放在一起做对比的时候,就发现J-20的性能有些不够了,因为J-20是一款重型歼击机,只有和载重相关的性能领域,是超过战鹰-1的,其他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航空集团内部专业人员评价是,“哪怕是把WZ-1型发动机,安装在J-20上,差距还是很大。J-20和WZ-1不匹配,发挥不出性能。”

“如果在战鹰-1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进,很容易全面超越J-20。”

然后,J-20就有点尴尬了,更加尴尬的是,J-20的制造成本可不低,甚至还要高于战鹰-1。

在高层领导针对战鹰飞机的内部会议上,也同样提到了‘尴尬的J-20’,J-20并没有被直接放弃,而是决定慢慢的生产八架,继续用来做研究和改善,等完善以后还能组成一个编队,毕竟是已有的设计技术,研发用了这么多年,也不能说放弃就放弃。

另外,怎么也不能把筹码,全部压在一个全新的设计上。

J-20代表了国产战斗机‘原本设计方向’的最高技术,而这个方向并没有被淘汰。

除非等到有一天,战鹰系列大批量服役,并且拥有完善的配套,否则J-20就不会被淘汰。

同时。

刘建昆也在会议上‘出了风头’,他提议大量生产减配版的WZ-A2发动机进行外销,来补足生产高端WZ-A1发动机以及战鹰-1、J-20的资金。

这个提议引起了热烈讨论。

WZ-A2发动机也是非常先进的,但因为切掉了WZ-A1的优势设计,用到的都是传统设计和技术,就算里面的设计、技术被破解,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相比国际最顶级的发动机,WZ-A2性能上还差一些。

刘建昆的提议还是‘给WZ-A2继续减配’,差不多就能减到,和进口的E国高端发动机类似的程度。

这种级别的发动机,足以支持普通的四代战机了。

之前国内并没有成熟的涡扇发动机技术,制造出的昆仑发动机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考虑发动机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