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前奏(第2/5页)

还窦元芳表弟呢,修为却不及元芳一半,果然“龙生九子”,更何况还不是一个妈生的呢……江春吐槽过也就罢了,不欲与他啰嗦,这一耽搁,记忆力最旺盛的时辰又浪费了。

她说过一句“若无事,小女就告辞了”,也不待他反应,转身就走,留下赵申佐在清晨的风里不快:哼!小丫头!看你明天还来不来,这几日日日被你“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念叨,小爷我都快成良医了,笨丫头果然只有笨办法!日日似个笨乌龟样的满满爬……

江春换了个地儿,勉强读了会儿书,见太阳升起,怕热的她只得收了书,出门去用早食。刚走到门房,小童喊了声“有你信”,江春下意识的以为是胡沁雪的情书又来了,无奈“帮她”取了。

待走了几步低头一看,信封上歪歪扭扭的“姊太医院外舍天字班江春亲启”,倒是又惊又奇,这几个狗|爬式的字,既称呼她为“姊”,也不知是她哪个兄弟写的。

刚分了班安定下来,她就给家中去了封信,为图方便,一个信封装了两封信,外面的是给王氏等江家众人的,里头那封另外用小纸包了,则是与高家众人的。

江春收了信,心中挂念不住,迫不及待要拆瞧,倒是早食也不去用了,直接转回学寝去。

才拆开外头戳了个歪歪扭扭私章的黏土封印,就见里头掉出个红布小包来,她捡起来一闻,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不会是给她寄了甚土里长的物件来罢?

信封里与她去信时一般,夹了两封信。外头那封是高家的,与信封上一样的狗|爬体,开头问候可略过,主要问她在京内可能适应风土气候,若不适应的话,姚嫂给她备了小包家乡的土,遇了伤风感冒腹泻不见好,可拿出里头土来泡水吃,包治水土不服……

江春:……

不过也是外公外婆一片拳拳之心,她只有感激的份。后头又说他们在家一切皆好,重活有杨叔承担下来,家务杂事由姚嫂打理,就是力哥儿衣食起居都被照顾的极妥帖,令她不消担心。

力哥儿代写的信,他自己在里头夹带了一句“待我明年十二岁出师,定要赴辽东杀他几个辽贼,也给我阿嬷挣个诰命来”……真是个想法简单的赤子,十二岁的他能懂个甚?辽人是那般好杀的?怕他大腿还没人家胳膊粗,江春看得发笑。

最后一段才是最重要的:舅舅至今未归,也未曾去过信,他们使了杨叔去县里迎客楼问过,只道京内公干繁忙,暂时回不了。还道江春在京内可遇到舅舅,若见了令她转告他去封信让家人安心,另若银钱不够使了只管找舅舅拿等语。

江春叹了口气,若汴京找个人真有那般容易就好了!

另一封则要长些,字体也清秀多了,一手魏碑写得极其秀丽工整,若没猜错的话,该是二叔家江夏写的。

内容与高家的大同小异:家中上至王氏江老伯,下至武哥儿几姊妹,个个皆好,就是“尾巴”与“狮子”也长大不少,样样省心,小团山金银花开了,日日忙着采摘,那几头猪实在养不住了——无人喂养,只得忍痛全卖了,鸡也越养越多,每逢集日家里牛车要跑好几趟,拉药材的,拉菜蔬的,拉鸡蛋的……

进账不少,令她银钱不必省着花,信封里还夹了张二十两的银票,若寄丢了也无法,只当“免财消灾”了,若寄到她手上那是再好不过……江春颇为感动。

但到最后,江夏也没忘了“代”王氏问江芝,问她在汴京过得如何,豆腐营生可做起来了等语,还解释了当时是她自作主张偷藏文书,王氏众人怕耽搁了江春开学报道,只得忍气给她出门。

无论信不信这说辞,都没追根究底的意义了,江芝已经变成一个“消失”了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