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得病(第2/3页)

但问题在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待去到县里都两个时辰后了,小儿高热耽搁不起啊!只得先物理降温了。

江春出了三叔屋门,忙去平日吃饭的桌子下面,翻了一瓶粮食酒出来,那是爷爷一贯爱喝却一年只舍得小酌几口的包谷酒,酒精含量较黄酒米酒要高点儿。

江春拿出自己洗脸的干净帕子,将瓶塞儿拔掉,倒上一点酒在上面,待浸透了后,拿去敷在小人儿额头上。转身出门前,又嘱咐三婶道:“这是上次舅家表弟发热,我看见舅母这么干嘞,三婶待会儿记得拿那帕子给他全身擦遍。”

农家吃饱都成问题,怎可能还会有常用药物备急?江春只得又去厨房,前几日自己还听见王氏念叨,要撒萝卜籽种萝卜了,她找的就是萝卜籽。

萝卜籽,即蔬菜白萝卜的成熟种子,又名莱菔子,是常用的理气消食药。别看小小的萝卜籽平淡无奇,田间地头菜园随处可得,价格便宜,却是治疗积食腹胀的良药,正是“至贱而有殊功,岂堪埋没”之意。

但因其炮制方法不同,功效有异,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生能升,熟能降”,即指的是莱菔子生用能催吐痰涎、解毒消肿;炒熟以后则能降气通便,消胀止痛。很明显,军哥儿前半夜矢气过多,积滞的饮食物已经顺肠而下,不在胃中了,故此时催吐定是来不及的,所以只能炒用了。

对于曾在中药房实习过的江春,在一堆蔬菜种子里找萝卜籽,并不难,挑着红棕色小米大的种子一包,打开一看,形状类似于椭圆形,体积略扁,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辣味,就是萝卜籽了。

江春先将锅洗干净,烧火热灶,待锅烧热后,抓了三把萝卜籽放进去,踩在垫脚的板凳上,随时翻炒,一两分钟后,待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就可以出锅了。

她将炒香的萝卜籽铲进研臼里,趁着热乎气,用臼杵捣碎成粉末状倒也不难。这边她舂着,那边文哥儿睡醒了,馋虫却被引发了,还以为她在琢磨吃的,溜来灶房不肯走。

江春只得说堂弟病了,对着亲弟弟,又把自己以前在舅家看到大夫这么给表弟治病的谎话演练了一遍。

待江春端着舂好的萝卜籽粉末进屋时,见三婶还在给军哥儿擦着身子。江春上前一看,小人儿脸蛋还是红红的,江春一摸帕子,连帕子都是热的了……江春就ORZ了,三婶你就不知道拧一下,重新倒点儿酒上去吗……

听三婶还在叨叨王氏为何还不回来,三叔怎还不去请大夫这些话……感觉她也不是那么沉默寡言哪,叨叨起来话也不少啊。

好吧,现在也不是纠结三婶到底有多木讷,到底是否话多的时候,还是干正事儿要紧。

她赶紧往装着粉的碗里倒了点儿开水,用勺子搅开,调成糊糊状,待温度差不多了,又让三婶叫醒小人儿,把他抱怀里,哄着他张嘴喂了下去。

江春“前世”虽然自己没生育过,但她见过多少小朋友喂药有多折腾,又哭又闹,家长威逼利诱最后人仰马翻的也不少。但像军哥儿现在这样,虽然明知不乐意,还是皱着眉头张嘴吞下去的小孩儿,还是第一次见……怪可怜的。

孩子生病了,处在病痛折磨中的他们可怜,尤其是军哥儿这种不会说话的,真是“有苦难言”,哪儿疼哪儿痛也说不出来的。其实孩子父母也可怜,恨不得代其受过,若是遇上单身母亲或者父亲常年不在家的……

以前江春就遇到过,凡是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来看病的,大抵医护人员都不太好过,要不就嫌针扎重了,要不就喊孩子又反复了,与父母双方皆在的比起来,确实略为“折腾”……但这些都是能理解的,母亲们的害怕、无助都是写在脸上的,医护人员为了体谅她们,也只能委屈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