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皇帝纳妃(第2/3页)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长治久安,锦衣卫不再频繁出现在京城各处,每逢出现便为皇帝架前扈从。

皇帝六宫无人,遂由太监领事,自此内廷除宫人之外再无命妇,唯永康年间获赦的金城郡主时常入内探望。

洪佑四年,顺天府新都即将竣工,群臣再次以皇帝年长中宫未立为由请求皇帝立后。

这一次,三年孝期已过,皇帝只得以政务繁忙及迁都之事寻找借口拖延。

——是夜——

皇帝正于乾清宫内批阅奏疏,司礼监掌印明章步入殿内,缓缓弓腰叉手道:“皇爷,金城郡主来了。”

皇帝全神贯注的看着烛火低下的奏疏,只示意了一个手势便又继续着自己的事。

明章退出殿内后,一女子身着大明的命妇礼服迈入殿内,瞧见皇帝似没有听见自己的脚步声,“陛下如此勤政,可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才是。”

朱批落笔后,皇帝放下手中的笔,抬头道:“时辰还早呢。”

金城郡主随后福身,“妾,见过陛下,陛下万福。”

皇帝招了招手,“免礼。”

“这些时日妾在外,常听到有百姓在议论陛下,陛下是天子,早已过而立之年却迟迟推脱这不立后,令人费解。”杨氏转述民间议论之语道。

皇帝伸了伸懒腰,摇头回道:“旁人不知原因,难道你也不知么?”

“陛下真的不立后了么?”杨氏再次问道,“挑个好人家的女儿,替陛下打理内务照顾起居也是好的。”

皇帝摇头,“大臣们劝朕立后,无非就是因为皇嗣之事,就算我立了后,也无济于事,再者……”

皇帝眼神突然变得伤感了起来,“朕根本就没有这些心思,也不想误了旁的女子。”

“斯人已逝,陛下又为何不朝前看。”杨氏起身道,“妾听闻督察院左都御史有个养在江南乡下不为人知的小女儿,而今已到适嫁之龄,沈氏也算是江南望族之后了。”

杨氏的话让皇帝为之一愣,“沈逸舟?”

她清楚的记得沈逸舟只有一女,且出嫁之后不久便英年早逝,其女婿早已在多年前就死在了镇抚司的诏狱里。

“沈逸舟哪还有什么女儿,他秉性忠厚,处事又谨小慎微,这么多年过去只娶过一位妻子,朕不信他会有外室私生,郡主这话说出来,可要陷他于不义了。”皇帝旋即摊了摊手道。

杨氏见她不开窍,便大着胆子说道:“陛下莫不是看奏疏看得糊涂了,沈大人的妻子一直在江南的,故而幼女不为人知。”

被杨氏骂了之后,皇帝也不恼怒,只是再次思考着她的话,而后眼睛一瞪,只见杨氏笑得极为乐呵,这下她便明白了什么。

“沈家的人还去过郡主府不成?”赵希言倾着身子问道。

杨氏摇头,“沈家人没有来,但妾倒是去了沈府,沈大人为幼女举行了一场及笄礼,就在京城。”

明祖之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择十三至十六岁非医、非巫、非商贾、非百工的良家子。

——

元佑四年春,群臣再三上疏,皇帝无奈应允,遂命司礼监挑选士庶百姓良家之女。

皇帝选后妃一事传开后,天下臣民皆为此躁动,与先帝朝时百姓偷藏遮掩家中有适龄之女相反,这一朝,因皇帝极得民心,便还有百姓买通太监将未到年龄的女儿送入宫。

然后妃筛选十分严谨与复杂,出身及年岁不符者悉数被打落,几千良家子之中,除了少部分为朝中要员之女,大多都是普通百姓出身。

经稳婆与太监的重重筛选与考核,几千人只剩几百人,最后只剩五十人供皇帝挑选。

皇帝并没有亲自召见挑选,而是派了画师将五十名女子画像画出。

——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