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鞑靼(第2/3页)

赵希言顿住,随后跟上前谢道:“公主的恩情,言不会忘。”

“大恩不言谢。”苏宁娜挥挥手,“再说了,这本就是我欠你的人情,如今还了,我也落得个轻松。”

赵希言走上前,笑眯眯道:“一码归一码,恩还是要还的。”

进入宫中,才发现殿内已备好了接风洗尘的酒菜,除了蒙古特有的整只烤羊外,还有一些赵希言极为眼熟的菜,其中一张桌案上还特地备了一双筷子。

“你们北平府独有的菜,世子应是快有两年未见了吧?”苏宁娜道,“还是那位张先生与我说的。”

赵希言瞧了一眼四周,有不少蒙古侍卫,于是坐下,抻了抻衣袖,拿起筷子一点也不客气的吃了起来,许是宫内菜品吃得腻了,再次尝到北平府的菜式与蒙古独有的肉,赵希言便一下没了吃相,狼吞虎咽了起来。

“你慢些,又没有人跟你抢,”这一举动也让苏宁娜愣住,再见到燕王世子,就如换了一个人一般,“你这般,难不成是从地牢里出来的么,连一顿饱饭也不曾食过。”

“好吃。”赵希言咽下一口正在咀嚼的肉,回道:“我所在之地,说是牢笼也不为过,吃不好也睡不好。”

-------------->>

----------------------

成德十四年夏末,鞑靼可汗率领大军佯装进攻燕国的都城北平府,随后宣布战败退兵。

明廷得知后恐慌不已,连忙派遣使臣追问鞑靼之责,但未得鞑靼可汗召见,只派大臣接见与之周旋解释。

“我朝对鞑靼信任至极,不仅给予钱粮布匹丝绸,更将燕王世子此等重要人质赠予,可鞑靼岂能出尔反尔,得到东西后就退兵?”明廷使臣斥责道。

“蒙古以最高神明起誓,怎会出尔反尔呢,蒙古大军从塞外南下越过长城从代地一路攻至北,损兵折将不说,谁知燕王竟还在北平府藏兵十万。”鞑靼大臣道,旋即一副埋怨的指责之语又道:“明廷不是说燕王是倾巢出动吗?为何还有十万人马在镇守都城?”

明廷使臣被突如其来的责问弄得不知所措,出使之前并没有人告知战况,“这…朝廷得到的消息确实是燕王派出了所有军队…”

“屁!”鞑靼大臣大骂道,“难道明廷与燕王交战时,都不曾摸清对方人数,既然如此,便是你们诓骗我蒙古,害得我们打了败仗,折损的人你们要怎么赔?”

“这...”

鞑靼大臣盛怒之下将明廷使臣赶了出去,放声骂道:“叫你们的皇帝命人携厚礼到蒙古赔礼道歉,否则蒙古再不接见中原人。”

面对鞑靼大臣的无理要求与蛮横,明廷使臣不知他们所言是真还是假,便也找不到话来对付,只得灰溜溜的回了国。

鞑靼的食言,使得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恐慌,被软禁在东宫的皇太子赵旭得知之后,大骂李氏党人误国,最后,朝廷只得寄希望于镇守在济南府的江阴侯吴达,为保京师,李知裕将剩下三十万人马驻扎在南直隶各州府以此拱卫京城。

得了钱粮与过冬的棉被绸缎,蒙古大军撤离明国境内,一路向北班师回朝。

“明国人真好骗,不费吹灰之力便平白让我们得了如此多好处,这下过冬的粮食就有了。”跟随鞑靼可汗出征的大臣们乐呵道。

望着满载的物资,鞑靼可汗挺直腰杆骑在马背上,“明廷已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慌不择路,这才使得蒙古有利可乘,但不得不说,燕王真是个可怕的敌人。”

高兴的同时,鞑靼可汗也多了一层担忧,“穷途末路的明廷对上燕王,只怕是以卵击石,大明就要易主了。”

“燕王再强,也已年过半百,即便将来登临帝位,可刚经历了战争的明国一定元气大伤,燕王便要收拾烂摊子,恢复元气,等那时,恐怕已经老矣,再想要对付蒙古,怕也是有心无力。”大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