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起兵(第2/3页)

怕死的文官们思考了一会儿后纷纷点头同意吏部尚书之言,“对,信国公应当带兵镇守京城,护卫陛下与太子殿下的安危。”

“除了信国公外,还有几位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也都是老将,皆可领兵出征。”

“不妥,抵御燕王是大事,此次派出军队与燕王之战,至关重要,燕王号称战神,从未输过一场战争,但这都是对外之战,朝廷现有六十万常备军,领三十万出去平乱,统兵之将定要集资历、威望、功绩于一身,岂可轻易委任经验不足的将领呢。”朝廷队列后面的一个青袍说道,“此战若败,那么剩下的三十万留守京畿的大军必士气衰败。”

“三郎的话,不无道理,对阵燕王,选将的确要慎之又慎。”吏部尚书李知裕道,“几位将军虽是老将,但毕竟不熟悉燕王,符合人选的,便只有一人。”

“朝中还有符合人选的将领吗?”有大臣疑惑道。

“不在朝中。”李知裕道,“太宗宏志,为大业广纳英才,故而国朝将士能人辈出,手下聚集诸多名将,方有国朝一统,武宗好武,极赏识将才,追随的-->>

名将不再少数,至今上朝时,老将军们相继隐退,前些年有老将致仕,其中有一人,是功臣庙之中江国公之子江阴侯吴达,他是先帝朝的得力干将,曾任神策卫指挥使,早年随父各地征战,就连当年的燕王,也曾在其麾下当过小旗。”

“吾倒是知道这位江阴侯。”台上的李皇后忽然开口道,“他是前几年才致仕的,致仕之时都有七十高龄了吧?”

李知裕一番介绍让众臣重新看到了希望,可李皇后之语,又向他们泼了一盆凉水,“江阴侯年过七十,还能领兵打仗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众人质疑道。

李皇后见众人议论纷纷,便又道:“致仕之前,宫中每有宴饮,必召江阴侯入内,吾见过江阴侯几次,三巡不醉,精神俱佳,若不谈及年岁,谁又晓老者已过古稀之年呢。”

“领兵打仗又不是要冲锋陷阵,冲锋陷阵才需要年轻力壮骁勇者,而三军统帅,乃要德高望重、与足智多谋者,我看江阴侯可行。”

“江阴侯年长于越国公,资历与声望皆要高于越国公,若能请得动江阴侯,平乱就有希望了。”

“好,”李皇后道,“诸卿,何人代劳,去请江阴侯出山?”

“不知道江阴侯现隐居何处?”有大臣问道。

李皇后遂看向李知裕,“既然人是吏部尚书推举的人选,想必吏部尚书应该知晓。”

李知裕朝李皇后拱手,“回殿下,前不久臣的确是派人搜寻了江阴侯的下落,就在南直隶凤阳府。”

“谁愿意去?”李皇后问道,“只要能请得动江阴侯出山,吾必重赏。”

“让臣去吧。”李三郎出列奏道,“臣请去。”

“好。”

龙椅旁侧所设朱漆座椅上身着皇太子皮弁服的赵旭忽然站起,群臣见状纷纷持笏弓腰。赵旭走下台阶,朝李皇后拱手道:“皇后殿下,藩王反叛,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本宫作为储君,当尽绵薄之力,为父分忧,因而恳请与东阁大学士一同前往凤阳,请江阴侯出山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中。”

“太子殿下是储君,如今陛下病重,朝廷有太子殿下坐镇才可安稳...”

“居本宫所闻,凤阳乃是南直隶,离应天府并不遥远,且江阴侯德高望重,由本宫亲自去请,方显朝廷的诚意。”皇太子赵旭反驳群臣道。

李知裕摸了摸胡须,点头道:“江阴侯乃开国将领之后,功勋卓著,故有些桀骜,仅让东阁大学士一人前往,恐不能行,江阴侯受先帝恩宠,又受今上倚仗,于大明极为忠诚,若太子殿下能够亲自前往,必定能事半功倍。”

李皇后遂也点头同意,“好,既然太子有此诚心,身为储贰。也该为国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