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皇太子赵旭(第2/3页)

门口有人提醒太子皇帝在内,皇太子便恭恭敬敬的等候在门口,直到里面传来宣召的声音他才入内。

将至十岁的太子已经开始蓄发,戴着一顶爪拉帽,赤色的曳撒用金绦环系着,脚下穿着皁靴。

“殿下,可以进去了。”出来的内使叉手道。

皇太子便迈着小心翼翼的步子跨入殿内,转身进入了帝后所在的朵殿,端庄有礼的跪伏道:“皇太子赵旭,给陛下、皇后殿下请安。”

“起来吧。”皇帝道,又问太子,“今日文华殿不讲学么?”

明沿宋制,设经筵讲学,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为出阁的太子讲读,今日是双日,太子不敢直言拆皇帝的台,便拐着弯道:“讲学的张先生在翰林院有要事,要明日才来,故而臣得闲来侍奉皇后殿下进膳。”

经幼子提醒,皇帝这才记起了今天的日子,望着他们母子,便罢了罢手起身,“时候不早了”

年幼的太子见皇帝举动,连忙问之,“爹爹晚膳不留于坤宁宫中么?”

皇帝侧头瞧着幼子眼里的期盼,李皇后也消了适才二人争吵时的怒火,随着皇帝起身道:“坤宁宫的晚膳此刻应该好了。”

“罢了。”皇帝便顺着-->>

幼子的意坐下,李皇后旋即福身,“妾去差人传膳。”

皇帝朝皇太子招了招手,太子见之遂跑到父亲跟前,皇帝吃力的将其抱于膝上,擦着额头轻呼了一口气,“四郎重了许多,爹爹都快抱不动了。”

皇太子坐在父亲的腿上,“爹爹许久没有考过儿子的功课了。”

听明白太子的意思,皇帝笑道:“好,那为父便考考你,新派入东宫的庶吉士,都教了些什么给你?”

“张先生讲的最多的是荀子,”皇太子回道,“王道、霸道、劝学、修身、成相,儿最喜欢的是成相中的一句。”

“哦?”皇帝惊疑,“四郎喜欢哪一句,背来给爹爹听听。”

皇太子楞楞的看着已经两鬓全是白发的父亲,“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皇帝眉头稍皱,问道:“何意?”

皇太子回道:“若不知警惕,就会重蹈覆辙犯下与先前同样的错误,若犯错之后明知是错还依旧坚持如此,不听别人的劝导,那么就会被奸佞之人的谗言所蒙骗。”

“儿觉得,百姓犯错还可以改正,位卑者因身份微贱力量薄弱所影响的不过是周围之人,可若掌握着天下苍生的君王犯错,那么受影响的便是整个天下,因而要更加的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要向唐太宗一样善于纳谏,而令自己少犯错误。”太子又道。

皇帝静看着坐在自己怀里的幼子,浑然不知自己放任不管的几年里,初有大人的模样了,“最近天灾不断,有司已开始筹备今年冬至的祭祀了,你自入东宫起,因年幼,故亚献都是你的兄长代替,今年便随朕一同去吧,你是皇太子,也该让国朝的百姓见见储君的风范了。”

太子听后瞪起小眼睛连忙从父亲膝上下去,退后一步屈膝跪伏道:“谢陛下隆恩。”

----------------------------------

成德十三年深秋,因水灾,朝廷开仓赈粮,又派工匠修理河渠,灾情得以控制,为祈福,遂启冬至祭祀,诏书下达,有司开始筹备祭天事宜。

——晋阳公主府——

赵希言趴在亭子的栏杆上,手中握着一把鱼食,正一点一点洒向河池,红白鲤鱼们为争夺这一点点食物,争相跃出水面,为争食,竟连亭子里传出的琴弦声都不惧了,要知道平日这池中的鱼一听到动静便会逃窜远离。

“是姐姐的琴声好听呢,还是我手中的鱼食诱人,这些鱼儿竟然也不怕的。”赵希言碎碎念道。

修长白皙的五指轻按琴弦,起身随坐于赵希言身侧,伸手将她褶皱的衣裳轻轻拉好,“世子不知道有些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便会连曾经最惧怕的东西都忘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