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3页)

——如果上司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下属在发现自己有问题时,最好实事求是,及时过去认错,免得遭遇现实的反复吊打。

王齐师先汇报了建州一带百姓穿衣服的情况:“……如今改种棉花的人家,在缴纳一定量的棉作为税赋后,便将剩下那些留下自用,十分丰足。”

他以前觉得麻田减少会影响黔首穿衣,完全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考虑,没有结合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

对普通人来说,棉花不是绸缎的替代品,而是麻布的替代品。

而且与丝麻相比,种植棉花的过程没那么麻烦,哪怕未经处理的棉花也颇为柔软,制作成的布料也更加软和耐用,除了被做成布匹外,还可以作为被褥的填充物。

不但种植的过程更容易,在后续的采摘以及再加工过程中,棉花也比丝麻更加省事。

——在温晏然原来所在的世界中,棉花确实逐渐取代了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作物,可惜作为一个偏科学生,她对纺织业的历史并没有太过深入的了解。

王齐师诚恳道:“微臣分明对农事缺乏了解,当日却自以为是,以拙漏之言劝谏陛下,实在是贻笑大方。”

“……”

温晏然单手支颐,沉默地看他。

对方的态度固然极有忠臣的风范,但在结果上,却还是将自己带进了坑里。

王齐师一个土著,为什么比自己还不懂棉花呢?

他就不能先调查一下,然后再告诉自己,种植棉花到底是好是坏吗?

温晏然想了想建州一带棉花的推广程度,猛然发现,就算她想要按住种棉的势头,恐怕也来不及了……

自然规律很难因为君主的个人意志而转移。

而且建州一带的商业也没受影响,在这个时代,许多农作物其实都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被百姓留下自用,就算对葛麻的产业造成一定冲击,影响的也都是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豪强之家。

所以总体而言,种植棉花是一件利远大于弊的事情,温晏然不知道的是,少府那边还在谋划着,要把棉布经由丘车国,卖到西域那边去。

王齐师想,老师说的没错,当今圣上的确是一个没有极限的人,她成长于深宫当中,却仿佛天然就懂得稼穑之事,不但明白棉花的种植方法,更清楚洛南等地有着容易播种的高产稻谷,还非常清楚各种作物的优劣处,在这样的君主面前,似乎只剩下成为忠臣这一条可行的道路。

半晌后,温晏然终于露出一点笑——如果池仪等熟悉她的人在边上,就会看出君主温和表象下的有气无力——然后缓缓道:“王卿能明白自己的过错,已经尤为难得,不必过于自责,大周还有依仗卿家之处,只盼卿家日后谏言之时,能做到‘实事求是’四字。”说完,让内官把人送了出去。

王齐师在心中反复咀嚼“实事求是”四个字,慢慢有些恍然之意。

他决定了,今日便要去老师袁言时的府上走一趟,将皇帝的话带给其他同僚们,让大家都有机会领受天子的教导。

——王齐师并未察觉,自从小皇帝登基以来,自己心中那些不能与旁人言说的幽暗野心,早不知飘散到了什么地方去……

等人走了之后,温晏然独自在椅子上坐了一会,最终决定出门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气。

——自己还是太疏忽了一些,毕竟评论区只能告诉她哪些大臣是忠臣,却没办法告诉她那些忠臣的职业水平。

皇帝带着宫人,信步走到了天桴宫,然后熟门熟路地进到书房中坐下,小道官屏息凝气地走进来,奉上一盏茶便退至殿外。

不是他们胆子太小,只是天子今天到了之后,态度不似以往,而且一直坐在房间内,默然无语,目光沉凝,仿佛遇见了很难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