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2/4页)

天子日渐繁忙,没办法再仔细关注每个下属的工作细节,也就放任了书籍推广问题的愈演愈烈。

造纸技术的优化,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有效降低了书籍的价格,如今建平一带,各类书籍的售价已经降低了一成,到了后来,这个数字还会持续走低,而且朝廷又开始设置乡学,官学,让贫寒人家的学生,也能有上进的门路。

这些改变如今只算是火苗,但火苗终究有熊熊燃烧的那一日,直到将天下的旧格局彻底焚烧殆尽,朝野上下,包括温鸿在内的部分官吏,已然隐约意识到有什么正在改变,东地的叛乱平息后,奔涌在这片土地上的无形洪流并没有就此停歇,反而以一种无可抵御的姿态,将整个天下都席卷其中。

*

西雍宫内。

温晏然扫了眼御案上的奏章数量,脑补了一番自己暴露昏君真面目后把所有文书都扔进火炉里当燃料的愉快场景后,这才心平气和地坐了下来,开始认真批阅。

放在最上面的是流波渠官吏的升调问题,这条水渠如今已经建造完成,早在前几日,系统也应景地刷出过一条被半屏蔽的消息——

[系统:

工程[流波渠]建造完成,[*当前内容不予显示*]。]

被屏蔽的内容包括“[农业]+2]”跟“[健康]+1”的重要提醒,水渠能解决灌溉问题,也能解决排洪问题,不仅能使荒地沼泽变为良田,也能降低积水壅塞造成疫病的概率。

在开工前,工部对流波渠修建时长的预估在四五年左右,不过依照过往经验,等到期后,很可能还会因为各类难以预估的问题继续往后拖延,没料到仅仅修了一年多,便彻底成功,黄许才能平平,但眼光还是有的,当即总结了几个要点上书,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皇帝领导有方,做出了合理的布置,拟定了有效的计划,让臣下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其次则是因为皇帝英明神武,选用了合适的人才督管工事,而且本次修渠的人员人均素质高,组织力强,便于调度;再次是因为皇帝有先见之明,在修理水渠的时候,也修缮了周围的道路,提升了物资的运输速度;最后乃是因为皇帝仁德之名远播,不用刻意征发,像温鸿等大臣,就自动把需要的石料运送入京。

温晏然看着黄许的奏报,一时间也是越来越能理解,对方究竟是怎么做到工部尚书的位置。

既然流波渠已经竣工,朝中自然得派人过去验收,等确认无误后,还要封赏参与其中的官吏。

温晏然给水部的官吏按功劳升调,又挑选杰出人才,赐下勋职——勋职相当于一种职场待遇,比如在此次修渠过程中立下功劳的辛边,她本是从九品的水部主事,流波渠落成后,吏部奏请,将人直接升为从六品的水部员外郎,温晏然做出了同意的批复,又因为流波渠的落成时间正好撞上了圣寿日,便额外给了辛边五品的勋职,让对方能享受到中级官吏的待遇,其余表现出色的官吏也各有封赏。

已批复的折子陆续被搁到一旁,温晏然目测了一下剩余奏章的数量,感觉自己今天多少是得加个班了……

她倒也不是每天都如此忙碌,实在是之前乡学推广的情况有了初步的成果,下面的官吏不敢怠慢,将试点的情报及时奏报上来。

朝廷最初是打算在每个乡都设置乡学,然而一乡之人还是太多,所以在一些大乡下面,又增设了亭学。

地方上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吏公开表彰了一个名叫于爰的寒门学子,她的父母曾经当过小吏,自己也读过书,年少时因伤跛足,而大周对官吏的要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五官端正,身无残疾,所以无法接替长辈的吏职,因为腿脚无力,又难以务农,平日只能以刻竹简为生。

在官府寻找亭学学长时,于爰果断报名,因为亭学面对的乃是普通黔首,对体貌上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便被录取,依照她的本事,教授些简单的文字显然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