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3页)

至于乌格奇本人,虽然是先代乌流部头人的亲儿子,但生母只是部中一个挤羊奶的女奴,年幼时一向被当做众位兄长的奴仆来使唤,直到他长大后,因为体魄健壮,身材魁梧,办事本事不错,又善于讨好那位成为了头人的兄长,才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复杂的经历让他对部族的问题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中原有着太多出色的人才,而且各人有各人的心思,据乌格奇所见,那些世家子女,上限固然极高,下限也极低,光他自己,就遇到过好些个各方面都足够废物,却依旧能成为一地主官的士族。

更加让乌格奇觉得有机可乘的是,大周这边的新皇帝如今才十多岁,根本还不到可以束发的年纪,他以前读过读中原人的书,知道有一个词叫做“主少国疑”。

对于内部矛盾日益严重的乌流部来说,现在算是最好的机会,他不指望能打败面前的庞然大物,但总归可以趁对方内乱的时候占一些便宜。

乌格奇思忖时本来一直静坐不动,此刻想得实在心热,有些难以按耐,当下举起面前的酒樽,仰头喝了一大口酒,借此压制沸腾的心绪。

毕竟是年节时期,纵然是宫中宴饮,也不会太过拘束来宾,各个朝臣彼此祝酒,说笑不断,上方的天子也亲自给推辞了太傅之位的袁光禄大夫倒了一杯酒,祝对方身体康健。

年节期间,温晏然穿戴的都是能彰显天子身份的礼服,她高踞于御座之上,面孔被衮冕上的珠旒所遮挡,旁人很难看清天子的神情,但她却能以居高临下之态,将殿中情状一览无余。

她倚靠在案几上,忽然想起穿越前老师曾经说过,不管讲台下的学生在做什么小动作,上面的人都能接着高度优势看得一清二楚——当年温晏然对此缺乏切实的感悟,如今一眼扫过去,才知道老师说的都是很有价值的个人经验。

温晏然调整了下坐姿的重心,与池仪低语:“坐在那边的是哪个部的人?”

池仪一向随侍在天子左右,十分擅长把握领导的想法,不用多加观察,就迅速明白了皇帝问的究竟是谁。

“那是乌流部的位置,方才饮酒之人,应当是部族使者的侍卫。”

——池仪在某些剧情支线中能成为掌控一国政事的权臣,显然也是个善于观察细节的人。

温晏然忍不住笑了下:“原来一随行侍卫,也能有所思至此么,倒是朕小觑天下豪杰了。”

池仪明白天子的言下之意,边地寒苦,那些使者们来到太启宫后,触目所见都是繁华之景,是以要么表现得畏畏缩缩,要么就干脆大吃大喝忘乎所以的享受起来,至于那位“乌流部使者的侍卫”,先是不言不动,随后又急饮了一杯酒,仿佛是刻意在压制些什么一般,显然是因为眼前场景,引起了对方的某些思考。

不是池仪瞧不起边地部族,实在是因为这个时代,教育资源向来被世家大族所垄断,中原人士都求学艰难,更何况外族,一些规模不大的部落,可能从上到下都找不出一个有脑子的人,而那个侍卫居然能在太启宫乾元殿中认真思考问题,不管思考的是什么,都与他的表面身份不太相符。

温晏然又隔着珠旒往乌流部那边看了一眼。

正使副使正在吃吃喝喝,瞧上去对宴会颇为享受——边地部族地位卑下,他们不敢在殿中举止无礼,免得惹怒大周的贵人,但从伸筷子的频率看,显然对宴会上的食物十分满意。

至于那个年轻的“侍卫”,对方坐席靠外,又隐没在随从人员当中,正常来说确实不太容易引起身边人的注意,一时忘记掩饰,举止间难免会泄露一些心事。

温晏然闲着也是闲着,习惯性地琢磨了下对方的来头——乌流部的正使自顾享乐,显然并不将身后那个“侍卫”看在眼中,而那位“侍卫”,居然也不甚在意身前的部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