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2/3页)

听到这句话后,与宋南楼等人一道过来的一位贺氏出身的年轻人才点了点头。

——温晏然这次不止在队伍里塞了禁军,郡吏,户部官员,甚至连负责监管官员的御史都安插了一个进来,等于是完全绕开了两州刺史的权责,决定亲自处理地方事务。

宋南楼笑了一下:“韩君侃侃而谈,想来心中已有城府。”

从门第家世上进行比较,韩拾荆跟宋南楼之间差距过大,所以有些事情后者做了也就做了,说不定还能博得一个能臣的美名,但前者表现得过于强横,极容易在事后遭到打击报复。

韩拾荆想了想,道:“陛下曾询问过下官有何计划,按照下官的想法,最好不要全然依仗武力来使人屈从,所谓‘千人千面,百人百性’,世上有恶人,自然也有好人,有匪徒,自然也有长者,偌大一个峄城,想来不会连一个看不惯当前事态的人都找不出的。这些本地大族人士,若是有德者,就以道德相劝,若是求利者,就以权势相诱,天子是天下人的君主,如今君臣名分已定,还怕没人归服吗?”

宋南楼迅速理解了韩拾荆的意思——在这个时代,中枢有着天然的强大权威,而且建平中的新帝以超乎所有人预料的速度,迅速地掌控了属于皇帝的一部分权柄,若是天子跟泉陵侯继续相持下去,人心一定会慢慢偏向建平那边。

归根究底,皋宜跟襄青这边的大族也并非都是一条心,天然存在拉拢一部分打击另一部分的条件。

——其实温晏然也认同韩拾荆的观点,还给了一句点评,若是当真人人都有意拥立泉陵侯,也不至于想要拿两郡来立威。

韩拾荆面上忽然露出一个苦笑:“陛下同意下官的猜想,但却没有同意下官的谋划。”

宋南楼闻言,面上似有不解之色,片刻后才恍然大悟:“陛下圣明。”

天子不同意这么做,是因为如此一来,皋宜跟襄青两郡的局势跟之前不会有本质区别,去了一个张豪强,又来了一个李豪强——之前那两位郡守之所以事败至此,不是因为自身才能不足,而是因为过于依仗当地大户成事,一旦失去了对这些人的控制力,也就失去了对整个郡的控制力。

在宋韩两人商议皋宜这边的事务时,迟了大半日沿水路抵达襄青的温循等人,也开始准备入城。

襄青郡的郡吏跟皋宜那边的一样,也想为难一下建平来人,结果没说上两句话,就被作风彪悍的温循直接挽弓给射穿了喉咙,其余郡吏看见这一幕,一时间全部骇然失色,不敢继续倔强,加上他们误以为来自建平的这些人要把郡守拖出来枭首,符合原定的计划,一时间纷纷选择了顺从,并成功步上了皋宜郡那边同行的后尘。

*

宋南楼等人在处理地方问题时,也没忘记跟建平这边保持联络,差不多就是两队人马控制住两座城池的第二天,就遣信使会建平报信。

温晏然正在天桴宫内与国师喝茶,她不善下棋,但不妨碍拿着棋子把玩,池仪过来禀告后,她直接接过信件,并当着温惊梅的面拆看。

两地的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顺利,没有什么料想之外的事情出现。

温晏然笑了一下,随意把信件递给边上的远方堂兄,示意对方也看一看,同时评价道:“也难怪泉陵侯迟迟不肯入京。”

对方多年经营积攒下的钱粮,人脉,声望……在温晏然一朝登基后,除了一些身外之物还能保留下来以外,那些无形资产已经开始了飞快地流失。

温惊梅看着信上的内容,目中闪过一丝讶意。

宋南楼几人都是新官上任,此前没有过任何工作经验,居然如此顺遂,可以算是天赋之能,当然他也没忽略信中那句“全仗陛下深思远虑”,若是在先帝时期,温惊梅多半会以为那只是朝臣的自谦之言,但以他对温晏然的了解,对方应该是真的做了某些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