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二更(第2/3页)

闲云野鹤,不慕名利,不争不抢。

好一个富贵闲人。

远在高家堰巡视堤岸的康熙收到画卷时,内心毫无波澜。

他的皇阿哥们,和历史上每一届的皇子不同,野心勃勃的难寻,不争不抢的太多。

也不知是他教养儿子出了问题,还是巧合至此,想找一个愿意且能够掣肘太子的儿子,居然这么难。

如今能扶上来的竟只有一个老三,老三对上太子,也拿不出该有的脾性来。

收到老四的画之后,康熙在巡视黄河时,夸起了正在主持浑河改道的老三。

“浑河改道工程今已完成了大半,诚亲王大半年来与十几万民夫同吃同住,始终坚守,连过年都未曾回京。工部尚书萨穆哈、原河道总督靳辅皆言,此河工若成,有益于漕运和商民,三四十年内不改道矣。”

康熙看着黄河,对主持浑河改道的三儿子大夸特夸,黄河经常泛滥为患,浑河何尝不是如此,如今治理浑河已初见成效,倒是黄河水灾仍在,今年扬、淮水灾再次泛滥,几十万百姓受灾。

偏偏治水经验丰富的靳辅已经致仕,如今的河道总督张鹏翮,虽是才能之士,可治水经验不多。

不同于治理浑河,黄河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甚至十年八年也只能略微改善。

老三在主持浑河改道中表现甚佳,比预定进程提前了很多不说,质量上有萨穆哈和靳辅做担保,必定是过硬的,关键是十几万民夫大半年的时间里竟无多少损伤,上报的死亡名单居然只有区区十一人。

若非马武全程跟着,他都不敢相信这份数据的真实性。

若是能把老三放到河道总督的位置上,那倒是好,只是黄河太长,他放心老三的品性,却不放心老三的脾气,黄河流经数个省份,老三要是折腾起来,几个省的内政都要跟着乱套。

江南几个省份不同山西,闹腾起来就不好收拾了。

可若是老三不肯在京城和太子对上,那就只能放到别处了,否则如何掣肘太子。

康熙到现在也想不明白,他的儿子们,除了太子,为何个个都这样没有野心。

老大一心扑在马球上,老三收拾别人的时候脾气挺硬,对上太子就焉了,老四学起了陶渊明,在庄子里头种地养孩子,老五是个痴情种,老七实在是可惜了,老八在太子跟前应该水花都扑腾不起来,老九那狗脾气还是算了吧,老十这傻孩子就别掺和这么复杂的事儿了。

大的个个不行,小的就更没指望了。

十一病假几乎都是按年请,一年到头都不在大朝会上出现,十二是被苏麻喇姑养大的,注定了不能出头,十三、十四未免太小了点,还在上书房念书呢。

康熙在自己的儿子里来回扒拉,多是多,就是不争的也太多了。

寻常百姓之家,子孙尚且能为了几间破茅屋争的不可开交。

他的儿子们倒好,个个都挺知足的。

不知足的康熙,一路沿着河堤南下,被水灾淹过的地方米价居高不下,竟比京城还贵,便下旨截留了十万石漕粮,用于抑制米价。

再截留十万石,放到水患最为严重的扬州和淮安两地。

康熙这一路走得极慢,不知巡视了河堤,也巡视了河堤两岸的百姓。

因此在截留漕粮后,没几日的功夫,又免去了江苏、安徽两地从康熙三十四年到康熙三十六年百姓所欠的一切地丁钱粮。

等御驾行到杭州,又免了淮扬九州县康熙三十七年所欠的地丁钱粮,共计白银十九万两,粮食十一万石。

一路走一路减,连浙江盐课都减去了三万一千三百两的加征银。

每到一地,士绅耆老拉着杆子横幅恭迎圣驾,圣驾临幸之地,都建有画廊、游亭,张灯结彩,挂有丝绸,场面之浩大远胜于前两次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