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一更(第2/3页)

胤祉亲自上门走了一趟,郭大人家住南城,和闹市只隔了一条街,一家十几口子人,住在一个一进的院子里,几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老大是个秀才,在学堂里教书,老二老三都是举人,如今就在国子监念书备考。

“三阿哥,老臣实在是不想给朝廷添麻烦,只是如今家中的条件您也看到了,这都要住不开了,我那小孙女马上就四岁了,总不能还和哥哥们住在一起,您看呢。”郭大人面色窘迫的道。

既是万岁爷有意施恩,那他向朝廷借银子,也就不能算是有失读书人的气节和体面了

胤祉忙道:“应该的应该的。我想多问一句,京城像您这样租房住的官员多吗?”

郭大人做了几十年的京官,对同僚们的状况大抵有个了解。

“不能算多,单就老臣知道的,只有十多个吧。”

十多个人对于整个京城的官僚体系来讲,显然微不足道。

这银子,按理来说应该批给郭大人,只是这样一位两袖清风的老大人最后要靠借银子才能买上房,让人瞧着心里有些不太舒服。

胤祉回户部翻了半天的账册,无论怎么看,也就只有四千多万两银子,今年雨水大,河工方面的支出也跟着增长,去年皇阿玛还免了河南一省康熙二十九年的钱粮。

钱太少,胤祉就算是提了建福利房的建议也没用,国库若是足够丰盈,皇阿玛又何必绕弯子让官员借银子,直接提高官员俸禄不就完了。

包括郭大人在内的第一批借款批下来后,往户部交申请书的官员骤然增加了很多,前期审批和后期核实都极耗人力,胤祉和户部的两位尚书不得不上折子请求在户部扩招小吏。

康熙倒是痛快,不止大笔一挥准了这折子所奏,还又给户部安排了位阿哥——五阿哥。

胤祉已经从上书房结业,五阿哥却还没有,如今也走上了哥哥们半工半读的老路。

此次户部招收小吏,胤祉就把事情交给了五弟负责,要求只有三项:无案底、识字、会算数。

无论什么样的出身,也无论多大的年纪,只要通过了考试就能被录用。

“这些是准备好的试卷,分批次考试,还是统一考试,都随你安排,这次要招二十人,最多不能超过三十,越快越好。”胤祉指着桌案上的一沓纸道。

考试题目都是右侍郎所出,左侍郎负责审核,他刚刚也草草的检查了一遍,具体主持就交给五弟了,五弟虽然御前听政有段日子了,但办差事还是头一次,他这个当哥哥的自然要给弟弟创造工作的机会。

可惜弟弟虽多,但是如今都太小了,不能全拉出来用。

刚来户部第一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五阿哥:“……”

“三哥,我刚来,什么情况都没摸清楚,这么重要的差事还是交给别的官员来办吧,我好好跟着大家学习学习再上手办差也不迟。”五阿哥为自己争取道。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他还打算日后在户部衙门补补觉、看看闲书,偶尔在宫外逛一逛的,可没想着跟哥哥们一样整天忙活。

别的哥哥可以不理解他,三哥不应该啊,他们兄弟俩可是同道中人。

“其他人手头都有差事要忙活,而且三哥相信你,这么点儿小事儿难不倒你的,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来问。”胤祉顿了顿,又补充道,“想要日后轻松,就多招些能干的进来,往后就可以把差事安排给他们。”

五阿哥听懂了,就像三哥现在安排他一样呗,不知道皇阿玛是不是也这么想的,所以才早早的就把他们这些皇阿哥拎到朝堂上历练,为的便是图日后省事儿。

康熙三十年来临之际,户部对外张贴了招收小吏的公示,瞬间激起千层浪。

原因无他,是报名条件实在太简单了,这根本不像是朝廷招收小吏的要求,倒更像是哪家铺子招收账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