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第4/5页)

仲煜笑了笑,摇头道:“既然是你们买回来的,你们先看便是,先生留给我的课业还没完成,不着急看。”

蒋沛春与他同窗多年,大致了解他的性子,明白他这么说就是真的这么想的,但还是确认似的又问了一遍:“那我们就先看了?”

“沛春请自便。”

“那就多谢仲兄了!”

随即便又拿上文集,招呼那几个陪他一块儿去买书的同窗,都坐在课舍角落处的那张桌子周围,怕打扰了仲煜读书,因而翻看文集的时候,讨论的声音也放得极轻。

都自觉地拿了纸笔,准备誊抄一份,回去再慢慢看。

渐渐地,课舍内便只剩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

这本文集上总共只有九篇文章,数量算不上多,奋笔疾书下,他们抄完的速度也很快。

其中抄的最快的那个放下手中的笔,下意识喟叹了一声,不由得道:“沈大人的文章写的真好啊,若是我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好了……”

说完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好像有点儿大了。

刚想致歉,就听见仲煜的声音在旁边响起:“柳兄已经抄完了?”

方才出声的人闻言,点了点头,道:“多谢仲兄,我刚抄完。”

剩下几个正沉浸在文章之中的人被他们二人说话的声音惊扰,也从那种状态中出来了,都颇为赞同方才那人无意识说出的那句话,“柳兄说的不错,沈大人的文章,当真是好极了,浑然天成,言之有物。”

另一个人也放下笔,开始说起了自己听来的小道消息:“听说沈大人年纪也不大,堪堪三十,不过有这样的才华,也怪不得人家能做乡试的主考官。”

“才三十吗?这也太年轻了!”

其他人听到这话都惊讶起来,如果不是他说,他们还当这样稳重的文风,沈大人怎么都得四十好几了呢,未曾想到居然这般年轻有为。

就在他们讨论的当口,仲煜在经过允许之后,拿起了柳姓同窗抄好的文集翻看起来。

不知不觉便看入了神。

另外几人就关于沈伯文年纪的话题讨论了一会儿,才回归正题。

蒋沛春想了想,便开口道:“我看沈大人的文章风格,颇为稳重平实,应当喜好的学子文章,也是这种类型的罢?”

剩下几人闻言便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人顿了顿,才道:“照理来说,应当是这样……”

另一个忽然道:“咱们这几个人当中,与沈大人文风类似的,是不是只有仲兄啊?”

蒋沛春方才忙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我方才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

“那咱们乡试的时候,是不是也应当多多少少改换一下文风,将之往稳重平实这方面靠?”

蒋沛春听罢就陷入了纠结,不知该如何办。

正犹豫的时候,一边的仲煜已经看完了九篇文章,心下佩服的同时,也不忘为同窗提建议。

他道:“若是你们所擅长的不是这一类文风,强行改过去,怕是会不伦不类,反而失了自己原本的水准,但若是水平足够,能随意改换的话,倒也不是不能尝试一番,到底该怎么做,诸位自己再多加考虑考虑。”

“多谢仲兄。”

“谢过仲兄。”

他的建议不可谓不诚恳,其他人自然听得出来,闻言便都拱手道谢。

仲煜见状,也同样抬手回礼,和气地道:“诸位客气了。”

……

就在考生们相继对着沈伯文的文集研究的时候,他本人则是与褚彦文一道,婉拒了知府的宴请,留在府内休息。

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以及阅卷,至于其他事务,则有监临官与提调官负责。

譬如考场准备,考务,考纪以及后勤供给工作等。[1]

八月七日,是诸位考官们一并入贡院的日子,同时也是锁院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二十一天里,朝廷派来的御史惠正青,主考官沈伯文与副考官褚彦文,还有数位同考官们,都不能踏出贡院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