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3/4页)

男人说着说着,开始打起了官腔。

本来嘛,他们厂子就算再小,那也是正儿八经的国营厂,外边那些个体户想要跟他们合作,那肯定得顺着规矩来。

刘美云不用问,单看男人一脸自以为占据主导的表情,就能猜出来他心底在想什么。

在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厂在人们心里的地位确实就跟大山一样屹立不倒,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这座大山也会轰然倾塌,毕竟国家也不傻,一直没有效益的厂子还得养活最少上千人,每年就靠拨款喘息着,长此以往谁能经得住这种内耗。

而且国营厂之间业务往来,情况好的时候,给个定金,交货期一到尾款还能收回来,要是遇上效益不好的时候,可能交货期都过去一年半载了,尾款还挂在账上,一直到挂成坏账都要不回来,也是常有发生的。

“郝厂长,我们华美虽然目前只有两家门店,但不会一直止步于这两家,我这次来是真心实意想要跟您谈合作的,单品3000件这个量我们目前肯定是吃不下,毕竟我们是开服装店的,不是搞批发,按这个量走的话,我们款式就没法多样。而且还要先付百分之70的货款,实在有点太为难我们了,我这边最多也就能按规矩先付您百分之二十。”

刘美云越说,男人脸色越难看。

“不过,我这意向书上面承诺的年订单总量绝对是没问题的,就算达不到,我们也会直接按这个量来结款。”

意向书上面的年订单量,是刘美云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的数字,自己能消化的同时,对一个效益不好的小型国营厂来说,也就比苍蝇腿的肉多一些。

但刘美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能保证自己店铺供货的同时,还能暂时吊着这个小厂子,这样等政策出来,她才能第一时间吃上这个螃蟹。

而且她清楚记得,要到1984年才出现私人承包国企第一人“马胜利”,人家承包第一年就让一个原本入不敷出的造纸厂不但扭亏为盈,利润还直接翻了好几倍。

从原本默默无闻的销售员,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闻名大江南北的“马厂长”,更甚至后面还成就了一个造纸业“帝国”,虽然这个“帝国”在91年的时候就轰然解散,但人家曾经的辉煌,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美云不想改变历史,当什么承包第一人,她只想紧随大佬的脚步,闷声发财。

那边郝厂长还在犹豫,他摸不准刘美云话里有几分真假,一个小小的个体户,就算按照意向书上年订单总量,那也足够让人吃惊的了。

“郝厂长,诚意我已经表明得很清楚了,您要是觉得一点考虑余地都没有,那就当我们今天冒昧打扰了。”

刘美云从座椅上起身,一副就要走的架势,旁边姚顺六见状松了一口气,小声嘀咕:“我就说还是乡镇公社那边更合适些,你非不信。”

“两位同志别那么心急嘛,水都还没喝一口呢,咱们坐下来慢慢聊。”

男人态度一转,不仅叫人给刘美云他们泡了茶,还换了副笑脸:“我们厂子虽然规模不大,但全部员工加起来也有上千了,光是流水线上工人就有八九百,机器也是前几年才置换的,生产效率那绝对没话说……”

开惯了大会小会的郝厂长,要真有心跟人聊天,那从天亮说到天黑都不成问题,从厂子建成,到机器改造,甚至连职工的家庭情况,人都能给你说个一二三四五六来。

刘美云要是真有那个耐心在这儿听他讲厂子发展史,还不如直接回家陪儿子。

“郝厂长,您说那些我们来之前都有了解过,但我们就是小本生意的,能力有限,能拿出的诚意就这么多,要实在不行,我们今天就先撤了,以后有机会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