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烽火不熄(第4/5页)

王刺史因为不肯贿赂宦官而被罢免,直到何进掌权才又起复,黄琬在豫州的时候讨贼平乱威名大震,政绩乃是天下人的表率,然后就因为太出彩,只当了一年多的豫州牧就被调回京城当司徒去了。

黄琬被董卓调回京城,又派孔伷来豫州做刺史,这孔伷吧,他只善于清谈,对政事军务全都两眼一摸瞎,至于为什么能当刺史,只是因为名声传到了董卓耳中,董卓觉得这人名声好就一定能当好官,也不看他以前有没有理政经验,直接把人放出去当了豫州一把手。

这年头当官最看重的不是本事,是名声,举孝廉可以很快进入仕途,但是比举孝廉更快的法子就是找个名士对自己品评一番,只要名声打出去,当官儿的事儿就稳了。

当今天下,最有名的品评便是名士许劭的月旦评。

不过这个法子仅限于有门路又有点真本事的人,毕竟名士也要爱惜羽毛,万一他们品评的人将来被人扒出来哪儿哪儿有问题,他们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孔伷就是一个被名士品评过的幸运儿,品评他的名士符融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八俊”之一的李膺的学生,被李膺连着夸了好些次很快名声鹊起,不过这人自己不当官,他只推荐别人当官,被他点评过的士人,无一例外仕途都很顺利。

如果天下太平,孔伷在豫州当刺史也就算了,架不住那时候正好天下大乱,豫州的黄巾贼盘踞在汝南、颍川一带,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黄巾军渠帅每个人手底下都有好几万的乱军,打家劫舍啥都干,折腾的豫州民不聊生。

哦,忘了说,那些黄巾贼和其他几州的黄巾贼联系不多,他们只听从袁术的号令,袁公路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最爱当游侠,他出身高,又不拿贼当贼,黄巾贼自然乐意跟着他混。

如此一来,孔伷这个刺史更像是个摆设,别说收拢豫州各郡的兵马,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都不容易,他最后也没保住自己的性命,关东联盟的大旗拉起来没多久,他就在忧惧之中撒手人寰了。

再之后的豫州刺史,就成了乌程侯孙坚。

说起孙坚,裴潜有满肚子的牢骚要发,不是他瞧不起粗人武将,实在是乌程侯太过分,竟然私底下和别人说他名字取的不好。

他的名字哪儿不好了,他叫裴潜不是赔钱,就问这个名字哪儿不好了?

河东裴氏怎么着也是传承了几百年的家族,他的名字是族中长辈精心挑出来的,怎么到他嘴里就变味了,他长那么大从来没人觉得他的名字不好,就他孙文台有文化,所有人都不觉得有问题就他觉得有问题,他不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

裴文行气的不行,但是他还不能发火,因为孙坚是豫州刺史,他自己只是个治中,那家伙正好是他的上官,上赶着得罪上官这种蠢事儿他才不会干。

州牧和刺史上任,精心挑选的亲信都是别驾,有时候甚至会自带别驾,和别驾相比,治中的位置就有点尴尬。

裴潜和黄琬一同上任,只看时间其实也没几年,但是这几年的时间里豫州的长官换了一波又一波,直到现在没有州牧也没有刺史,他一直在治中的位子上没动过。

黄琬自带别驾,他这个治中只能给别驾打下手,孔伷自带别驾,他这个治中能接触到的机密同样不多,到了孙坚,这家伙身边大多数都是武将,当时又跟袁术关系好,生生把刺史当成了大将军,他这个治中终于能派上用场,却一来就是压到他喘不过气的活儿。

打仗考验的不光是武将的能力,还有后方的内政治理,他以前打下手的时候只接触过打山贼那种小事,好不容易能自己管事儿了,上来就是天下大乱,要不是他真的有点本事,早就和孔伷一样驾鹤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