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流浪地球》的爆火与华夏思想(第7/9页)

浪漫的是剩下的人带着死去人的期望。

浪漫是,在2500年的前进路上,随时都会出现纰漏,出纰漏的代价很可能就是全人类的灭亡。

可是没有放弃。

浪漫是渺小的人类,居然敢向宇宙发起挑战。

浪漫的是知难而上,甚至不知道希望在何处也坚持去拼搏,而不是自暴自弃享乐主义。

“好电影,就是看的老是想哭,明明没有那么感人啊。”

“绝对是好电影!”

“比阿凡达的内涵要深!”

等电影首映结束之后,在各个国家的网络上,很多人,陷入了疯狂的讨论。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带着地球去流浪?如果建造一个飞船不好吗?”

“可是飞船的容量是有限的啊!”

“可是带着地球,不觉得麻烦吗?”

两拨人讨论的很激烈。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发出了问题,这是一个鹰国人:“如果,我是说如果,真的建造诺亚方舟的话,那些大部分拿不到船票的人该怎么办?你又怎么知道自己是会拿到船票的人呢?”

这话其实很含蓄。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信奉精英,觉得当地球有难的时候,精英们应该坐船先走。

但是你他妈怎么就觉得自己是精英了?

大部分人的收入、地位,称不上精英的。

所以如果真的有那一刻的话,大部分人是会被留下等死的对吧?

“呃……”有人陷入了沉思。

“可是两千五百年的计划,太漫长了吧,即使是我同意,我也看不到结果的。”

“可你的后人能看到。”

“这……”又有人陷入了沉思。

在地球上,流浪地球火起来了,但是即使是很多华夏人都未必清楚这部电影为什么火。

华夏第一部拿得出手的有特效的科幻电影?

不是的。

而是因为,这是第一部,真正有华夏思想的电影。

看看吧。

两千五百年的计划,一百代人。

只有华夏人,凭借着几千年的历史,才敢于在头脑中形成如此宏大的计划。

如此宏观的计划,你让某些历史只有几百年的国家的人去想,脑袋给拍破了他们也不会这么写。

事实上,在华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思想。

那个故事,叫愚公移山。

华夏人,搏得永远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而那种人类在宇宙面前的孤独感,在华夏的古代也有描述。

“寄蜉蝣于天地,秒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除此之外,还有。

华夏的网络上,此时也有人在讨论。

“我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个个人英雄的电影,这是所有人都在努力的电影。”

“推动地球的从来都不是某一个英雄,而是全人类的力量,是一万座行星发动机的力量!”

“刘启能想到的事情,其他人也能想到。”

你以为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只是说说?

只是在于最后成为英雄的人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不是的,那是最表面的区别,而真正的区别在于底层逻辑。

在流浪地球的底层逻辑里面。

是所有人都在努力。

因为在华夏人的思想里面,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是坐地等死,等着天选之人开挂来解救我们!

哪来的天选之人?

我们都是尽全力地去反抗。

……

在华夏,《流浪地球》的爆火是必然。

甚至因为方澈给够了特效,价值观更符合华夏人群,所以这部电影,会比阿凡达在华夏还要火。

而在海外,观众们还在讨论着。

“《流浪地球》的立意太高了,它的整体逻辑是基于华夏五千年历史保留下来的不屈不挠的集体主义精神,它是宏大和冷酷的,个体永远服从于集体,永远不将集体的未来寄托在哪个个体之上,这和我们以前看的电影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