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第2/5页)

大清的大臣和民间学者们就算没有一颗仁慈之心,但也希望能经过调停欧洲大战之事青史留名。

大臣们和民间访问团的文人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史书中的典故倒背如流。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最群星璀璨的时候,就是春秋战国之时。

现在欧洲,不正是春秋战国吗?

他们从史书中看过的那些辉煌的故事,如果能在欧洲的春秋战国中实现,说不准他们也能在未来混一个圣人的头衔。

而且这可是调停海外的战争,听上去比国内自己打来打去还厉害一些。

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真正仁慈,真正认为欧洲人也是人的好人。

比如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身体越来越好的顾炎武等人。

他们来欧洲之后本有些水土不服,但见到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之后,心中理想火焰熊熊燃烧,居然连带着身体也仿佛变年轻些了。

他们出海已经几年了。

这几年大清民间学者出访使团的船来来回回,人换了好几拨,那几个出访前见过胤礽的老头子们却一个都没有回来。

胤礽特意吩咐清军照顾他们。他们住在荷兰同一个庄园中,一同出门,一同结交外国好友,一同回来整理见闻著书立说。

当欧洲乱起来之后,他们不忍看着生灵涂炭,再加上身体不好,本准备回国把草稿整理好,将新的书刊印成册,了结最后一桩心愿。

但胤禔这一番话后,他们却变了主意。

这帮一只脚踏入坟墓的老头子们想起自己在清军入关之后,见到中原百姓种种惨事,不由移情。

他们曾经奋斗过,也曾经逃避过,最终失去了所有梦想。

现在仿佛旧事重演,他们就算不能结清遗憾,至少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做一做该做的事,能救下几条命就救下几条命,也算不枉这风烛残年了。

胤禔接到的胤礽的书信中,有让胤禔好好照顾顾炎武和其他几位老人,让他们赶紧回京的话。

胤禔都为他们备好船了,他们却不愿意离开。

胤禔懒得管其他不认识的人,只找到顾炎武道:“你是保成的老师,若你死在这里,我怎么和保成交代?你也知道保成对亲近之人有多心软,我绝不会让保成为你难过。你不走我,我就绑你走。”

顾炎武叹气:“直亲王,将老朽这一封信交给太子。若太子见过后仍旧坚持让老朽离开,老朽就离开。”

胤禔无语:“我觉得你就是在拖延时间。罢了,不就是让蒸汽船跑一趟,这点钱本王耗得起。”

胤禔知道顾炎武倔强,若是强硬地将顾炎武带走,中途可能会出意外。既然顾炎武松口,他就按照顾炎武的话来做。

胤禔本以为,无论顾炎武写了什么,胤礽都不会同意年事已高的顾炎武待在欧洲的乱世。

但胤礽看到书信之后,却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不出拒绝的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鹅毛。

每一个读书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能践行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厉害的将领更愿意在马背征战时死去,而不是在病痛和回忆中死去。

顾炎武宁愿死在践行梦想的路上,也不想死在温暖的榻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许在后世人看来,把华夏之外也纳入天下,简直是愚不可及。

但世界上总要有一些愚不可及的人,一些富有国际精神的人,一些把外国人也当人的人,来让这个世界别显得那么糟透。

那些曾经在华夏百年耻辱中无私地帮助华夏百姓的人,那些华夏每年牺牲在海外的维和士兵,那些援助贫困国家的医生、老师和工程师们……面对他们,在键盘上打出“愚不可及”四个字的普通人们,真的能当着他们的面亲口说出“愚不可及”四个字吗?

或许真的有人说的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