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第2/3页)

而且官方开始进入出版物行业之后,私人的印刷绝对赶不上已经有印刷机的官方出版效率。不需要太多禁令,官方出版物以其低廉和大量的优势,就能挤压私人出版物市场。

大清毕竟是以少数人管理多数人,康熙再英明也只是一个满清的封建皇帝,比起华夏的未来,他更在乎的是爱新觉罗家的皇位。

愚民政策,就是稳固皇位的策略。

胤礽思索了许久,才找到了这样一个“控制言论”的突破口,让康熙将肯把出版社的印刷机全力开动,并推广到地方上。

这个出版署,当然将来以后会交给胤祉。

康熙对海外封国的事仍旧很犹豫。若不是胤禔和胤礽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让康熙明白胤禔一定是胤礽最坚实的后盾,康熙也不会让胤禔在胤礽还未继位时就藩。

这些没有和胤礽一起经历过许多事的儿子们,即使表现得与胤礽再亲密,在胤礽继位之前,他们也不可能有兵权,去封国。

康熙对他们的信任不到让他们去封国领兵的程度,不代表不信任。国内的权力,康熙可以放心给。

胤礽也想给弟弟们在国内留下一些事业,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如果他们不喜欢去海外,留在国内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审计署和出版署立刻建立,目前是胤礽主管。

胤礽已经选好了临时充当审计署和出版署长官、以后可以成为胤祉和胤禛引路导师的人物。

这两人就是许三礼和杜立德。

许三礼和杜立德都已经因年老祈求致仕。

杜立德因为太子遇袭的事回到京城,现在没有离开京城,仍旧住在京城中,成为了康熙的顾问。

许三礼被提拔之后,从左都御史一路坐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康熙没有同意许三礼的乞休,许三礼如今虽已经辞去了吏部尚书的职务,但入文渊阁任大学士,仍旧每日与康熙议事。

许三礼是个很清廉能干的御史,适合去审计署;杜立德的学问、声望、眼界非常适合出版署。

当然还有其他适合这两个部门的人,比如唐甄。

但这两个部门最终还是要交给胤祉和胤禛,现在的主管官员最好没有任何权力欲、又会倾力教导胤祉和胤禛。

没有谁比退休返聘人员更合适。

但人算不如天算,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四月、五月,连续三个月,胤礽接到了三个噩耗。

三月,杜立德病逝于京城;

四月,许三礼病逝于京城;

五月,常泰亲自送来哀报,姚启圣在台湾遭遇“海盗”时亲往督阵,背部旧疾复发,病逝。

杜立德病逝的时候,康熙和胤礽都陪在杜立德身边。

杜立德没有说话,只是带着满足的微笑静静地看着康熙和胤礽,直到咽气时,他才说了一句“皇上和太子要永远好好的”,才闭上眼。

他闭上眼后,脸上的表情仍旧很满足很开心,就像是完成了毕生心愿。

康熙亲临发丧现场,定杜立德谥号“文贞”。

杜立德后代扶棺回乡时,胤礽带着小阿哥们亲自送到城门外。

大清对文人的谥号,除了最高等的“文正”之外,第二位和其他朝代不同,为“文忠”,如索尼就谥号“文忠”。

第三位便是“文贞”。

原本的历史中杜立德谥号“文端”,如今他在康熙心中地位已经远不一样。

许三礼病逝的时候,康熙虽没来,胤礽也赶上了许三礼最后一面。

许三礼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向胤礽磕头请求赎罪。

他已经知道,当年自己能破例待在四阿哥身边南下督办海军基地,之后青云直上,是胤礽的举荐。

许三礼一直兢兢业业办事,也一直希望能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

但胤礽一直没有给他机会。

当他终于有了报恩的机会,胤礽希望他能继续辅佐四阿哥,将审计署的架子构建好。他却不能报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