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军出征 万石军粮

陆四听过的版本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陈不平唱的版本和陆四听过的版本区别之大,如同黑白,无法调和。

同样一首《凤阳歌》,两个版本的巨大差别,让陆四终是理解了何为杀人诛心,何为断人传承。

小小的一首《凤阳歌》,折射出的却是三百年的黑暗,也是指鹿为马的最高境界。

流毒之广,以致陆四前世那满清都亡了一百多年,国人都深信不疑凤阳人民在明朝那是真正的一个苦啊,恐怕凤阳人自己都这样想,殊不知在明朝,他们凤阳人那就是生活在蜜罐中。

其实,稍微理一下明朝的政治体系就能明白,凤阳是明朝的中都,其政治地位虽不及北京和南京,但却是超脱两京的存在,好比陆四前世的魔都。

朱元璋对家乡的感情恐怕也是中国历代帝王谁也不能比的,为了让家乡人民不再受穷,这位朱皇帝不但将凤阳升为中都,更迁了十几万富户填实凤阳,给家乡人民世代免税,并给予各种特权,由此使凤阳成为仅次于京畿、江南、淮扬的富庶之地,要不然八大王张献忠就不会一门心思要往凤阳打了。

真要如陆四版本所唱,八大王那真是瞎了眼要来凤阳这个卖儿卖女的地方来发财,此后也一直想要占据包括凤阳在内的淮西之地,只因实在是打不过淮西明军这才被迫转移江西,继而奔湖广入川。

从张献忠的活动轨迹,以及以凤阳总督马士英为首的淮西明军集团的强大来看,也能得出凤阳哪怕被张献忠“祸害”一次仍很富庶的结果。要不然,养不了淮西那几万明军,更无法让张献忠那十几万大军在淮西流窜达两年。

抢掠,要有东西可抢可掠,穷得卖儿卖女的地方有个屁给张献忠抢。

难怪历来都说“枪杆子”和“笔杆子”缺一不可。

陆四感慨,不知前世有多少被篡改了的历史继续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历史,不仅仅是史书,更包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习俗,一首歌谣,一句俗语,都是历史。

“这首歌有些不妥,在下可以改改。”

陈不平很快就意识到不妥,他这首《凤阳歌》可是凤阳百姓称诵明太祖的,哪能在“反贼”头子面前唱呢,所以必须改。

陆四却笑了起来,道:“没什么不妥,明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大功于中国,我等今日反的是他无能子孙,反的是明朝贪官污吏,与明太祖有何干系。将来我大顺也是要修《明史》的嘛。”

言罢,将外甥李延宗拉到对方面前,提出让陈不平当延宗的老师,教他读书识字。

“舅舅,叫我读书写字,你还不如让我回家呢。”李延宗一脸苦相。

“你当舅舅这是什么地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吗!我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敢说一个不字,把你屁股打烂!”陆四必须拿出“四舅”的架子来,要不然震不住这小子。

“我……”

李延宗吓得不敢吱声,脸上那表情却比杀他一刀都难受。

陆四也是没办法,趁这孩子还小好歹逼他识点字,总不能将来连自个大名都写不出来吧。

这方面侄子广远做的很好,都能给他这个老叔写信了。

广远的信中还有他近来读兵书的“读后感”,不是如陆四前世在学校写的检讨书那般空洞无物,而是结合了宝应之战写出的一篇总结。如教训在哪,错误在哪,以后再遇敌时如何应对。

陆四看后很是欣慰,坚信广远一定会成长为淮军的优秀统帅,如果自己不幸死于抗清斗争,广远一定能追随他的脚步与满清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