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四子,富贵不能忘本啊

“一正四隅”剿贼方针并非陆四首倡,而是脱胎于前明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四正六隅”。

当年杨嗣昌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是谓十面之网,十巡抚专防,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

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虽然因为李自成拼死突入河南,张献忠“以走制敌”,明军围剿将领矛盾重重导致计划最终失败,杨嗣昌本人也因有愧病死,但这个方案还是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因此陆四在兴化搞了个缩小版的“四正六隅”,即“一正四隅”,乃是以兴化城为正,以兴化东南西北四集镇为隅。

具体部署为于四集镇分驻四营兵,控制东南西北四大角,切断区域内反动地主士绅民团相互之间的联系,同时下令与兴化接壤的宝应、江都、盐城、泰兴等地于边界处主要道路设兵管治。

第一旅主力驻兴化城,严密控制通往四大集镇的主要官道及各大渡口。再以骡马队为机动力量,进行快速的兵力投送,以此形成一张针对兴化境内反动民团的大网,从而将兴化境内的地主士绅反动力量绞杀怠尽。

有利于淮军的是,兴化境内的地主民团不具备流动作战能力,最多是在某些湖荡拥有舟船机动能力,且由于参加这些民团的多是当地人,属于战时为兵,非战时为民,因此根本不可能随那些地主士绅往外地流窜。

在“一正四隅”大网收缩打击下,兴化境内地主士绅武装力量遭到灭顶打击,不到半个月就有四股人马遭到覆没。

头号“反贼”王举人父子三人被吊死的消息更是让那些反动地主士绅心惊,随着淮军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反动民团的活动空间被极大压缩,粮食来源成了极大问题,一些听信地主士绅参与袭击淮军的农民见形势不妙,自然而然心生惧意,开始偷偷跑回家。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并严明军纪,让兴化的百姓充分意识到淮军并非如某些地主士绅所言是什么贼人土匪,所过之地不是杀人就是抢劫,那么完全可以政治手段来解决余下的民团,并彻底安定兴化。

可惜,淮军上下除了陆四一人有“政治”概念外,其余人等根本没有此类意识。

尤其负责兴化清乡的第一旅主体兵员就是参与兴化围城的风字营,及部分原盐城县河工,他们在前期蒙受了巨大损失,死伤数百人,加之部分反动士绅对淮军展开的袭击过程手段极其残忍,那么一旦双方完全颠倒,已经具备碾压优势的第一旅士兵心中最朴素的复仇心理自然会爆发。

一些亲人被杀的第一旅官兵甚至是只要看对方可疑,便不问青红皂白就将人当场斩杀。在对一些反动地主士绅家进行查抄时,更是酿成了多桩灭门惨案。

第一旅官兵的复仇心理使得兴化清乡被蒙上了一层恐怖气息。

攻占兴化城的刘定生部被整体补入第一旅,这些明朝降兵在对反动民团打击过程中也很疯狂,并且在夏大军等人的有意放纵下,他们开始扩大打击范围。如在对陶庄的一支民团打击过程中,明明对方只有一两百人,但事后斩级竟多达五百余颗。

作为第一旅帅的夏大军也不加以甄别,直接予以报捷记功。

“陆兄弟说过,消灭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死他们,不论他们是什么人,只要他们反对我们,就应该无情消灭,不然留着他们下崽刨我们祖坟吗!”

夏大军也是性子急,一心想要给自己打个“翻身仗”,从而让淮军上下晓得他这个第一旅帅绝非是浪得虚名,因此将陆四留给他的“杀的大差不差就可以了”理解为“杀光了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