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2/3页)

就是不知道这位贵人是谁?

有能力抢下这个位置的,一般家中大臣家的小姐们怕是没这个能力的,先前杜大人得罪的那王家,也是王家小姐看上了人,王家小姐倒是央求了家中使力,但那也只局限在后宅之中,还插手不到前朝来的。

想来也只有宗室女才有这等本事。

杜君捧着书站在门外,脸上一片沉默。

夜里,杜君与好友钟云辉相约在酒楼,听了杜君的话,钟云辉想了想,同他说道:“你入翰林的事说来也确实有些怪异。”

钟云辉也不瞒他,钟家虽说当家的官职不高,但身为贵妃母族,钟家的消息自然是比杜君来得多:“听家中曾说过,吏部原本定下入翰林的是另一位进士,却突然改成了你的名讳,早前你得罪了王家,这京城里世家众多,王家虽不是最厉害的,却也是经营许久的,何况这些世家最是喜欢同气连枝,你得罪了王家便是得罪了世家,按理来说应该被发到外地任职才是。”

前任新科状元,如今的小顾大人便是入了翰林不久就被发到了外地,如今却是调任回来,年纪轻轻便是正五品官员,前途无量,姑父赵大人也是在外地做出政绩才被调任回京,如今已是正四品官职。

京官在面对外地赴任的官员总是高高在上,但在钟云辉看来,若是在外地当差政绩突出,回京后却是比在京中为官的大人们更能入上边的眼,这并非不是个好出路。

当日醉春楼后,钟云辉还特意去调查过当日对面楼厢房的人,但却没打听出来,其后便是会考、放榜,上任,钟云辉便也歇了再打探的心思。

只有一点他十分肯定:“绝不会是宗室的贵人们。”

杜君已经在翰林院当差好几月了,但他一心放在修撰书籍上,对京中这等各大家的事并不了解。

“为何?”

钟云辉压低了声音,身子朝他倾了倾:“因为上边跟宗室不睦,只顺王府与成亲王府两家能入了眼,顺王府没有适龄郡主,成亲王府向来低调,不会轻易去开罪人。”

这些在京城并不是甚秘密,文武百官皆是心知肚明。

“陛下圣明,绝不敢有人敢强迫朝廷官员的,便是有人能只手遮天,我便往后宫递折子,娘娘敬重读书人,也不会看着读书人受难的。再则,你那位未婚妻不是快上京了么,等她到了,你们成了亲,也没人再惦记你了。”

钟云辉与杜君交好,除开杜君文采出众,便是他的品行端正,从知府千金、侯府小姐,到京城闺秀,甚至这位传闻中的宗室女,这么多身份贵重的女子,他却从来没有受其诱惑,当真去迎娶这些贵女,足见心性定力极强,不会轻易折服,这也是他极为看重的一点,与这等人结交,不必担心会被利用。

杜君轻轻颔首。

他并没有把这些谣言放在心上,只是觉得…

太荒唐。

皇长子过了两岁后,钟萃便开始引导他好学,他年纪太小,若是只照着书本上教,太过枯燥乏味,怕会适得其反,让他对读书产生厌烦心理,钟萃便给你他讲故事,从伯牙学琴,夷吾宣子等,他听得认真,不时还会跟着钟萃读上几句三字经。

“夷吾与宣子幼时以贫贱结交,相识于微末,他们认识很早,后来宣子投身在恒公门下,身份不同,便成了那达官贵人了,他却没有高高在上,反倒是在恒公面前举荐夷吾为相,身份在他之上,宣子没有因显贵了便忘了结交的好友,那夷吾也没有因宣子先一步发达便妒恨,为相后在宣子面前张扬。

他们二人没有争权夺势,反倒是一心辅助恒公,尽心竭力,他们的这份情谊也叫人津津乐道,传于佳话,等你以后读书明理了,也可寻一二好友结交。”

钟萃在皇长子细软的发上轻轻拂过,皇子身份高贵,尤其是登上帝位的天子,都说拥有四海,但龙座之上的孤寂又有谁能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