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第2/5页)

钟萃问这一出,也是想着先有个准备的,若是陛下今日心绪不佳,她便好生伺候,不惹了人大怒,但钟萃站了会,没听见心声,只得提了提裙摆,进了殿里。

天子闲逸的挑了靠案桌的椅子坐下,手上正捧着钟萃放在案上的书看了起来,钟萃进来,他连眉都不曾抬一眼,只在钟萃到了身侧,淡淡的说上了一句:“想问朕为何而来,怎的不亲自来问朕?”

钟萃哪里敢的,她福了个礼:“臣妾见过陛下。”

闻衍合上书,也并不再继续追问她避而不答的事,突然问了句:“论语二十册,你已尽数读过,朕问你,子张为人?”

钟萃对学问知识十分认真,一听陛下在考校,立时压下其他的念头,小脸十分认真的回道:“子张相貌堂堂,素有涵养,心胸大度,擅交友。”

“历代对此莫不推崇,由明帝巡狩,入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至此历代官府不断祭祀,追加谥号,封“陈伯”,往前又封为公,至如今,你认为可还能再加封陈公?”

在勋爵中,公位已是到顶。大越如今的公侯也不过三四家,皆是对大越有功臣之后,随着高祖打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又有辅佐新君等功德,如今依然显赫,在朝堂上下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往上,便只有王位。

前朝有官员上奏了折子,请天子下令对陈公加封,如前几朝一般施以恩惠,以慰天下学子之心,供人祭祀。

他目光看过来,眼中丝毫没有兴趣,仿若不过是一时兴起,随口问问而已。钟萃想了想,挑了闻衍提及的这一段,引出了一则典故来:“陛下方才说”陈公“,可在陈公前,前朝先是封为侯,再封为公。朝中本未有异姓王,想来圣人弟子与圣人一般,皆是从不在乎这些沽名钓誉的,天下学子皆拜圣人,敬其传道处事之理,对圣人弟子同样心怀敬意,方有天下学子祭祀一事。”

钟萃如今也读书认字,同样对先贤有崇敬之意,她遗着陛下的想法细细思索一番,若换做她为掌权者,此事的思量的角度便不同了。历代帝王,对有功之臣奖赏也不过定为公侯,少有破例提为异姓王。

便是有几例,到最后又哪有好结果的,帝王天性多疑,功高盖主便是如鲠在喉,叫人提防生疑,君臣之间的情谊稍有不慎便全盘瓦解。是以高祖在打下江山后,也只封了几户国公作罢,为君臣戎马一生的情分留有余地。其后帝王继位,也从未有过此册封。

钟萃绞尽脑汁,尽量叫自己的言语不冲撞了先贤,又不显得生硬了去:“圣人诸多弟子,若是为陈公加封,余下有名望之弟子又该如何?”

闻衍手指在桌上点了点:“继续。”

钟萃看他一眼,认为自己已经把话说得十分委婉了,铺垫好了,这才下了结论来:“臣妾认为不能再加封了。”

杨公公说过,天子发怒时需顺着哄着,夸赞着,对人都是如此,对其他事想来也需要先夸奖上一番。

闻衍在前朝已经把这封折子打了回去,压下了请天子加封之事,命礼部官员亲自去操持祭祀一事,便把此事揭过。逢太平盛世,是帝王与文臣的相争,逢乱世,是帝王与武官的相争,权力一旦过大,稍有不慎就会迷惑人心。天下学子学圣人之道,如今却是天子门生,自当以天子言行为先。

这钟氏虽未提出解决法子,但读圣人书,仍旧能坚定的说出反对话来,比之前朝上折的臣下洋洋洒洒的谏言之词,词藻奢华优美,顶顶大帽,更合天子心意。她能做到不同流合污,顺着旁人保持中庸,俨然是有了自己的思虑所想,在闻衍看来,已是极为不错的了。

他眼里闪过满意,对她能这般说出合乎他心意的话来,油然生出几分喜悦来。果真只有一手教导出来之人才能如此契合,想来立钟氏为后的决定断是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