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3页)

周庆明白这道命令的用意。此人在燕幽民众那里恶名昭著,是个屠夫,但在狄军士兵的眼中,却是勇猛无敌的悍将,战场之上的主心骨。杀了他,这一路的狄军便群龙无首。

周庆一言不发,发狠拍马只顾追杀。钦隆眼看周围魏兵又聚了回来,咬牙看准了一处薄弱地带,正要再试着冲杀一次,忽然魏兵自动分开,对面纵马冲入一名满面染血目含凶光的年轻魏将,正是杨虎,只见他手中的长戟呼呼带风,当头砸来。钦隆格开,才挡住这杆长戟,身后,周庆也已杀到,长刀砍下。

钦隆再勇猛,也挡不住杨虎和周庆前后夹击,慌忙躲闪,当场从马背坠下。本还待落地后砍杀对方马腿伺机应便求生,不料一脚被坐骑的脚蹬缠住,情急之下挣脱不开,倒挂着在地上被拖出去十几步,待他挣扎着终于落地,人仰面朝天,一只钉着铁掌的马蹄从空中落下,重重地踩在了他的胸前。

战马雄健,又是狂奔而来,这一蹄下来,重若千钧,他大叫一声,从前受过伤的肋骨咔嚓再次断裂,口吐鲜血,待捂住胸,挣扎着想爬起来,对面已经冲来了无数战马,马蹄踏得烟尘滚滚,几趟来回,将他踩得七窍流血,如若烂泥——这个名声赫赫的狄军第一猛将,便如此死在了乱蹄之下。

伴着呼啸的野风,魏军负责瞭望的士兵齐声大吼,将这个消息传遍四野,狄军愈发乱了阵脚。

第二天的傍晚,夕阳西坠,残阳笼罩着这片流血漂杵的战场。

持续了两天的这场大战结束了。

南都仿佛一座孤岛,在血色的迷离残阳之中,在北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露出了它的轮廓。

这一场决战,进行得比姜含元预料得要容易得多。到后半段,战况更是如同摧枯拉朽,这其中,右昌王也帮了一把。据说昨夜天黑休战之后,他见大势已去,想效仿左昌王,以布阵准备明日再战为名,连夜潜逃,意图抢在炽舒之前,先行一步退回北方王庭,以便据地自立,被炽舒觉察,双方起了内讧,右昌王逃走,今日,狄军人心涣散,从上到下,无心再战,面对魏军来袭,且战且退,一路北去。

魏军大破南都,此城就此易主。

于北狄而言,从西关之变未遂之日开始,步步被动,这一场大战的失败,便已是注定的结局。

与之相反,魏军上下齐心,杀气纵横,气势如虹,焉有不胜之理?

姜含元领军继续扫荡北地,肃清狄军残余。与此同时,破南都、收幽燕的大捷战报,也在路上日夜不停,以最快的速度传了回来。捷报送抵雁门,又飞往长安。

十天后,这一日的午后,皇宫的鼓声回荡在长安城的上空,响彻街巷。民众闻鼓纷纷出户,当消息传开,人人沸腾。群臣赶到宫中,参与临时朝会。

从圣武皇帝一朝开始,到明帝,再到如今的摄政朝,收回北方门户,一直在大魏朝廷的日程之上。谋划多年,一朝功成!

经过这场历时半年多的战事,这个梦想,今日终于得以实现。

当殿侍宣读了来自北方的捷报,贤王当场激动得眼眶发红,面北而拜。群臣也是喜气洋洋,纷纷下拜,朝着座上的少帝齐声恭贺——在今天这个为刚刚送到的大捷消息而举的临时朝会上,少帝坐朝,但摄政王并没有露面。

实话说,能有今日之大庆,摄政王厥功至伟,这一点,人人心知肚明。这场北出雁门之战,是他这几年来苦心筹谋一手促成不说,年初开始朝廷风云变幻暗流涌动,若无他中流砥柱,坚若磐石,一力主站,此事恐怕早就半途折道,不了了之。

今日这样值得大书特书的喜庆日子,他却没有现身。群臣表面无人提及此事,仿佛谁也没有留意,但在对着少帝歌功颂德了一番,退朝之后,私下,各种猜疑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