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3/3页)

中州流寇一案算是彻底告终。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便是三年后。

这三年时间中州在徐渊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去年税收税额居然是北方四州里最高的!中州土地肥沃,不亏为大盛粮仓的美誉!

黄河沿岸的大堤也修的差不多了,这条大堤长达一千五百米,高三米,都是百姓们用石头一点点堆积起来,后世被称为徐公堤,为中州挡住了四五次巨大洪灾。

八月朝廷送来的调令,徐渊三年考核评为上上被调回京都,认命从三品太常寺卿。

这一年徐渊年二十八岁,是盛朝最年轻的九卿之一。

奉命来中州接任他的人居然还是熟人,正是当年同榜的状元秦书尘。

两人乍一见面都没认出彼此,秦书尘胖了一圈,大腹便便,看起来年岁长了不少。而徐渊这几年蓄了胡须,在中州各地来回奔波晒的又黑又瘦,哪还有当年探花郎的风姿。

“温柏,这几年辛苦了。”

徐渊打趣道:“还好,倒是你看得出在京都过的颇为顺心啊。”

秦书尘摆摆手道:“嗐,你莫要取笑我了,我这身材随了我爹,年纪一大就发胖,实在控制不住。”

两人相携进了府衙,这中州府过去是个烫手的山芋,谁都不爱来。如今被徐渊治理的成了香饽饽,各个官员争抢着来,秦书尘还是走了后门才调过来的。

小厮给两人斟了茶,徐渊道:“你这次是自己来的,没带上家人?”

秦书尘显摆道:“儿女们都成家了,去年刚得了小孙孙,别人带你嫂子不放心,我便自己一个人来上任,等孩子们大一些再过来。”秦书尘比徐渊大六岁,今年刚三十四岁,没想到都当了爷爷!

徐渊眼馋的够呛:“还是你命好哇。”

两人聊起京都的事情,同榜的温良恩这几年仕途颇为不顺,从吏部调到工部,几乎游离在了权势的边缘。

他娘子最后由承恩侯出面保了下来,两人合离后,温良恩续娶了鸿胪寺少卿家的老姑娘,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说完两人唏嘘的叹了口气,没想到当初同榜里,升的最快的竟然是毫无背景的寒门学子徐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