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2/3页)

天还没亮,刘老汉就套了牛车载着几个人朝刘家屯驶去。

车上装了不少东西,有镇上的熟食熏肉,铺子里买的四盒礼点心,还有自家做的五香肉肠。春天天气暖和,拿猪肉怕放不住招了苍蝇,只挑好的地方切了一条猪后腿。

刘翠花前几日在秦家布庄,花了三百多文扯了一块枣红色的祥云纹缎子锦布,给老太太做了件春天穿的薄褂子。

春天的乡间小路显得格外幽静,到处都是嫩绿的颜色。刘老汉揪了两朵路边的野花给刘小丫,小丫臭美非的让奶奶绑头上。

牛车走了约一个时辰,天边一轮红日才缓缓升起。

张秀才悠闲的坐在牛车上看着路边的景色心情舒畅。想起小时候跟爹娘走亲戚也去过一次乡下,一晃已经是四五十年前的事,忍不住赋诗一首:“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①

奈何车上三个文盲,压根听不懂他嘴里的酸诗什么意思,张秀才长叹一声,颇有种对牛弹琴的无奈。

“算起来大郎府试应该考完了,也不知道这孩子考的怎么样了?”

刘老汉叼着烟袋:“我觉得大郎一准能考上。就没见过这么聪明的孩子,咱就说背书本,幺儿读了一个月也背不下来,大郎读两遍就差不多了。”

刘翠花:“可不是!多亏当初让他念书,不然这么好的天赋不是浪费了。”

张秀才捋着胡子道:“大郎记忆确实不错,但是越往后考,记忆就没多大优势了,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还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活学活用才能走的更远。”

刘家老两口茫然的看着他,听不懂老秀才说的啥意思。

刘翠花摆摆手:“管他呢,那举人老爷也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大郎能考个秀才回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快到晌午到了刘家屯,刘翠花他们来的突然,杨老太太跟着大福他们去地里干活还没回来,家里只剩孙媳妇张氏带着孩子在家看家。

见刘翠花他们来了,连忙背着孩子去地里喊人。

刘翠花抱着小丫下了牛车:“这孩子还专门去跑一趟,我们也不是外人,自己收拾东西做口饭就行了。”

刘老汉把张秀才扶下车,几个人进了屋。

不多一会,刘大福赶着牛车带着两个儿子,加老娘和媳妇从地里都回来。

还没进门杨氏就喊了声:“翠花!”

“哎!”刘翠花忍不住笑,听老太太这洪亮的嗓门,中气十足,再活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

这会正是晌午,天气热了起来,杨氏围着头巾脸晒的黝黑。

刘翠花走出来:“哎哟,大忙人可算回来了。”

杨氏笑骂她一句:“老虔婆!”两人相扶着进了屋。

“我还以为你今年不能来了呢,谁成想竟早早就来了。”杨氏开心的拉着她的手,满脸喜悦。

“幺儿和大郎不在,我跟树秋也干不动了,杀两头猪就累的喘不过气,索性出来躲两天清闲。”

“就该如此,年纪大了少干点。”

刘翠花噗嗤一笑:“你还说我呢,你自己都下地了。”

“我这就是跟着去玩了,大福和敏香哪让我伸手干活啊。”

“挺好,溜达溜达比窝在家里强。”

外里小刘氏烧火做饭,刘大福抓了只鸡在院子里收拾。

刘老汉和张秀才坐在旁边闲聊。

“今年地里怎么样?草多不多?种了几亩了?”

刘大福:“开春下了几场雨,地里的草长的有点旺,不过苗长的也好!咱家前后山的旱地种的差不多了,就剩两亩水田,等着村里水库放水了,一两日便种上了。”

张秀才捋着胡子听得仔细,他一辈子都没下过地,对种田里的事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