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2/5页)

另外,李宜山提的需要有一人不徇私,身份重,压得住江南官场众人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贾敬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皇上派出巡按队伍代天子巡狩,地方官员岂敢不服?若是担心地方官员因品级自重,不服督察御史,可赐督察御史尚方宝剑。”只要能将忠顺王按在京城就行。

贾敬此谏言也被致和帝采纳了。皇室宗亲彻底被排除在这次南下队伍之外。

定了依旧是三司为主办理甄家案子后,各部院为了自己部院的利益最大化,也会在办案人员的派遣和权利分工上据理力争。

又是一番唇枪舌战,最后讨论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支南巡队伍相互制衡,张修和李宜山的门生皆有人在列,倒也没让谁一家独大。

至于京营,现在京城里都还在四处捉拿乱党,新上任的京营节度使贾敬是不能亲往的,但贾敬作为京营节度使,派谁南下倒还做得了主。

京营南下的一支队伍乃是贾代化旧部,便是当初围困王子腾府,又在岩亲王谋逆案中第一时间切断岩亲王和前线联系那支。带队的校尉名叫寇浪。

当然,刚经历了一场谋逆,不管文臣还是武将,致和帝都将制衡发挥到极致,京营还有另一名南下的校尉名曰孙绍祖。二人中以寇浪为主,孙绍祖为副。

既定了南下人等,朝会便散了。这次散朝之后,致和帝直接命戴权将苏丞相请去了上书房。

致和帝先将内侍打发了,又给苏丞相赐坐之后问:“关于张太傅之事,苏卿有何看法?”

苏丞相为人持重,但能做丞相的人,天然就会平衡各方关系,自然也能看出这等官场倾轧:“臣觉得有人推波助澜。”

这看法倒是和致和帝一致,致和帝道:“李宜山到底心急了些,可惜了张修此次名誉难以挽回。苏卿觉得此事是李宜山一手推动,还是另有指使?”

这问题就难以回答了。苏丞相迟疑片刻,道:“回皇上,此事臣不敢断言,但是臣以为此事发生后,另有人落井下石。”

致和帝又问:“和忠顺王是否有关?”

一国国君和一国丞相,谁也不傻啊。前几日就有人铺垫,今日朝会上抓着张修不放,接着将矛头指向了江南官场。而这时候,有人提出让忠顺王作为南下巡按的总揽,一切都太巧了。

但是要说忠顺王有什么狼子野心,致和帝登基这几十年他都极本分,专爱养些戏子优伶,还和武官走得不近。没有兵权支持,他能做什么呢?

苏丞相沉吟半晌:“皇上,臣想不到忠顺王的动机。”

致和帝将手指在龙案上弹了弹:“苏卿且留意着此事,朕总觉得此事颇不寻常。”

苏丞相应是告退。

硫亲王府内,司徒硫和江怀寿分宾主而坐。司徒硫已经得了散朝之后,致和帝单独和苏丞相商议事情的消息。

本来么,一国国君和国相有事相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司徒硫和江怀寿却皆觉得此事不寻常。

江怀寿道:“王爷,我们需要蛰伏一段日子了。”

司徒硫点了点头,叹道:“可惜了,皇叔到底没有南下成。否则甄家和贾家是老亲,总能查到些宁荣二府和甄家勾结的证据,再将林如海折在里头,便不枉大哥起这场兵了。”

江怀寿道:“只要我们沉得住气,总能等到机会的。王爷,崔师弟的伤已经养好了,随时可为王爷效力。”

司徒硫点了点头:“你先带他熟悉熟悉王府的情况,本王日后还要仰仗两位先生。”

原来,江怀寿和崔西竟是师出同门。二人学了一肚子韬略之后,便分投了司徒岩和司徒硫,平日各为其主,但是却约好了不管将来谁搏得从龙之功,皆拉拔对方一把。

这原是乱世搏功名常用之法。东汉之后,三分天下,诸葛家族兄弟三人甚至分投魏蜀吴三国。江怀寿和崔西不过是效仿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