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2/3页)

折枝不知她们在笑些什么,略有些讶异地抬起眼来,视线轻轻往两人面上转了一圈,终于还是伸出手来,好奇道:“是什么东西?”

半夏笑着自橱柜里拿出一只匣子塞给她,眨了眨眼:“萧先生托人送来的。”

“先生寄来的?”折枝一愣之后,眸底郁郁的神色顷刻间散了,杏花眸里重新漾出笑来:“这都好几月不曾收到先生的手信了。若是再不来,我恐怕就要疑心新换的驿使藏私,将东西昧下了。”

“是是是,您就是疑心驿使藏私,也绝不会疑心先生将此事忘了的。”半夏见她高兴起来,也笑着与她打趣。

“先生是君子,答应旁人的事,可从不会出尔反尔。”折枝也笑着回了一句,动作轻快地打开了木匣,着眼往里头望去。

却见匣子里四平八稳放着一只不大的油纸包,四面的空隙里皆细心地垫了棉絮,以防途中车马颠簸,将里头装着的东西撞碎。

折枝小心地将油纸包取出,解开了上头束着的红绳。

一股清甜的栗子味随之涌上鼻端。

折枝愣了一愣,有些不可置信地轻阖了阖眼。再睁开时,仍旧看见九块金黄的栗子糕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油纸包里,还隐约往外冒着热气。

折枝轻轻捻起一块,视线转落于搁置于不远处的焦尾琴上,神情有刹那的恍惚。

这把焦尾琴,是先生临别时所赠。

如今古琴上的琴徽都已换过数次。

*

她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时候,还是七岁那年的生辰。

彼时她正跟着田嬷嬷从街上游玩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块未吃完的栗子糕。

为了不让桑砚看见,呵斥她没个大家闺秀的模样,田嬷嬷特地带她走了偏僻的角门。

谁知刚迈过门槛,却在门内看见了当时的王管事正与一位云青色长衫的少年低声说着些什么。

见她来了,王管事便停下了话茬,只对那位少年比手道:“这便是我们家的大姑娘,正是启蒙的年纪。”

她微愣了一愣,见王管事的视线落在她手里的半块栗子糕上,有些头疼的皱眉,忙将栗子糕塞进了口中,三下两下便囫囵咽了下去。

王管事的眉心拧得更紧了。

而那位青衫少年却轻轻笑起来,半蹲下身子,拿雪白的布巾给她擦了擦捏过栗子糕的手,问了她的名字,又轻声问她:“折枝,你愿意与我学古琴吗?”

见她不知古琴为何物,便又温声与她解释——

“古琴有四善九德之说,君子之器,象征正德。因此,琴亦正乐,乃君子之音。①”

他的嗓音格外好听,温柔低沉,如盛夏蝉鸣时叶底簌簌而过的熏风。

那时候的她还不懂得话中道理,亦不知何为君子,只是懵懂觉得,应当是如眼前这位少年这般——

温和谦逊,令人如沐春风。

她乖巧点头。

那位少年便也笑起来:“那从今往后,我便是你的先生了。”

先生——

她从旁人口中听过这个词。冠以这个称呼的人严肃又刻板,总是肃着脸拿着一把铁戒尺打人的手心。

可她的先生却温和又耐心,不厌其烦地从看工尺谱教起,教她从宫商角徽羽都不识的稚龄女童,到能够行云流水般弹奏出新习的琴曲。

她跟着先生学了三年,一直到当时还是县令的桑砚接到了右迁入京的调令。

一场阖家欢腾的团圆宴后,她悄悄躲在假山后,听‘父亲’与继母商量起先生的事来。

说是京城里的规矩重,男女七岁不同席。而折枝如今已有十岁。未免闲言碎语,入京后,还是重新聘一位女先生更为妥当。至于如今这位,给些银钱打发了便好。

她忍不住,出去求‘父亲’不要换掉先生,却被‘父亲’厉声训斥她不守规矩,不像个闺秀。也因此被罚跪在祠堂里,不许用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