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新(第2/4页)

这是一支过路的军队,人数上百,后头还有源源不断的部队,将王莽等人的容身之处围得水泄不通,戈矛指向他们,后头还有弓箭,逃无可逃。

若是巨毋霸一人,或许还能杀出去,但唯恐冲突误伤了他的皇帝,只能护在前头,听从绿林兵的吆喝,加入了他们长长的队伍。

队伍里尽是被收拢的流民,眼中尽是彷徨。

崔发大恐,还当是身份暴露,连忙与之分说,自称是从西边遭了匪患,逃来的富裕人家,王莽化名田翁,他是家吏,巨毋霸则化名田恶来,是护卫。

岂料那绿林渠帅看都不看王莽一眼,却是冲巨毋霸来的。

“好壮士!”

绿林渠帅对巨毋霸赞不绝口,此人高一丈(汉丈),腰围壮硕,这要是放在战场上,必是一员猛士,只可惜却只为其老主人挑担,真是浪费了。

渠帅很是高兴:“这趟来新都抓丁去打赤眉,竟能遇到这样的人物,真是幸哉!一人能顶十丁!”

“渠帅,那白发老叟是否要抛下?”

“连人带骡,都抓回去!我看他头发虽白了,但还精神,也能做事,拾粪添火总会罢?再不济,也能扣下当人质,好让那对主人忠心的巨人为我效命!”

……

灾旱不会分辨政权名号,它肆意行走在人世间,能挡住军队的山河之固,却不一定能拦住天灾。

四月下旬时,关中也未能逃过旱情,只见赤日当空,有如烈火,晒得田干河涸,树焦草槁,田中的粟苗已经枯黄过半,当真是天地行灾,万民遭劫。

“幸亏早早奉大王之诏,在上林县新辟的田地附近开挖了沟渠。”

司隶都水监杜诗后怕不已,在没有水利的年头,农业纯粹是看天吃饭,遇上久久不雨,百姓除了大老远去提水浇灌干涸龟裂的土地,也惟有叫苦呼天,瞪着双眼,呆看晴空,希望云兴雨作。

单纯的农业风险极大,富足之家,虽广有田地,因无收成,也会变为穷户;贫苦之人,靠着代人耕种度活,至此更无可谋生,只听得到处男号女哭,人人呼饥。

可有了水利沟渠,旱情尚能稍稍控制,渭北的白渠、郑国渠等就能源源不断给膏腴沃土提供灌溉用水,让魏国的粮仓在大旱之下仍能让粟、麦存活,让即将到来的夏收有点希望。

而在渭南上林县,水源较渭北更加丰富,杜诗奉命与本县屯田兵、民合力,将河流开出一些小沟渠穿过农田,新修的水车再将渠水送到各顷田畴中去,好歹缓解了旱情。

只是沟渠上下游之间的争水斗殴也更加频繁,魏王不得不令京兆尹和中尉府出动兵卒弹压,又让杜诗统一分配各沟渠水闸门开合,抓到私斗者就派去挖渠。

“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好传统还是得延续啊。”

魏王巡视诸渠情况时如是说:“北地、上党在打仗,关中亦然,这一战,是与旱魃饥荒决死!”

三月份通过考试的三百多名官吏,经过月余时间的培训,如今也派上了用场。或在第五伦身边跑腿,或下放到渭北、渭南,协助运粮开渠等事,基层官吏中,总算不再全是前朝旧吏,也有魏王的人了,陈旧的体系也算注入了些许活力。

第五伦试图控制饥荒,如今饥荒主要在渭南,上林新辟田畴距离收获尚早,长安城还有二十万张嘴嗷嗷待哺。

渭南饥,则移之余渭北……还是老规矩,以工代赈,闲人就募集到上林县挖渠,车乘源源不断从栎阳渡渭桥南下,曾经被第五伦掏空的太仓再度堆满渭北的陈年米粮,作为他们的口粮。东西市也放出一部分粮食稳定价格,绣衣卫出入两市,任何囤积行为都会受到官府铁拳制裁。

经过上一轮轻微的反腐,瞧见魏王连自家宗室都下狠手,官吏们倒也不敢明目张胆大肆贪腐,顶多小偷小摸。